我相信这两个问题萦绕在很多应届生和职场人士的脑海中。
“我不知干这行对不对。”,“也不知道未来职业方向到底在哪。”
放在六年前,作为初入职场的小白是满腔的热情和天给我的自信,因为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有幸在外事养成了独立自主和事事有规划,事事有交代,事事有回应的习惯。与各部学生会联谊,优秀毕业生交流和外联事务有条不紊也曾自诩很牛逼。
从主修国际贸易说起,随着身边亲人的灌输和一段时间成功学盛行,受“钱是社会立足之本和钱是底气的直接显现”等毒鸡汤的蛊惑,但更大程度是因我喜爱英语,即使进入社会,仍坚持着翻墙看外媒原文和趣配音练习口语的习惯。
说回规划本身,其实另一个视角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的过程,即使没有在轨道上也不必去太有执念。从入学到接到集团录用通知,那份职涯规划改了不下五次。
从小白到销售到经理到转岗海外到独立运作项目参与收购并购,这些都不在我的规划之列。但却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且身边的圈层对我影响巨大,到后来功成垂败那段经历我更喜欢用黄粱美梦形容那时自己。
“好奇心”+“兴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杠杆。
在职涯奋斗的过程中我也迷茫过彷徨过踌躇过痛苦过,从为了所谓Title和外表光鲜沦为“舔”到后来不愿再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无力感,到抑郁症把封闭在自己世界里。
再之后我决心离开体制,又在三倍薪资+期权的同业跳槽和转业中做出了转业的决定。进入陌生的咨询行业却对我心理治愈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曾经以我个人经历去定义别人选择,这样的傲慢,理应接受批判。但是现在的自己对项目、对资源、对信息和对身边伙伴的观点都抱有更开放的态度。去做假设、探寻、验证,过程很耗时间,真相也许会很残酷,但我坚信只有理性的看待事物了解全局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
而对于职场人这里我没有建议,是我处事的几点原则和思考:
1、遵纪守法,不为自利而损他人。
2、凡是和自己相关的一切决策,自己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
3、听取建议并接纳不同视角的信息,但对结果保持开放,绝不归罪于外。
4、不走回头路,勇往直前。
5、对于失败可以留有遗憾但不言后悔。
6、万事做好风险控制,预设止损点及时平仓。
7、对未知的事物持开放的态度,学习、请教、求证。
8、不断挑战自己,趁年轻小步快频的试错,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9、遵循内心,留时间给自己思考和阅读。
10、一定时间给自己换换环境。
很多时候大脑的记忆系统会对环境、时间、频率形成情绪反馈但也可能存在偏误。
而对干一行对不对,未来职业方向到底在哪里,其实干哪一行,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皆有变数。
但有没有意愿去做一件事,现阶段你该干什么事,你能不能干,存在哪些阻碍都是需要一步步去理清的。
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