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读书日,大家都在讨论看书怎么好,读哪些书。
仔细算来,我真的很久没翻过纸质书了。
读书看书被人们看做天经地义的好事情。
你要是看些垃圾内容,不是通过网络,而是通过纸质书,还会有人赞扬你能安下心读书。难得啊!
书和网络都是信息的载体,人们需要信息,每天都一定要听点故事,说些什么。
不过花时间阅读,不是每个人都想去做得事情。这是看上去要准备很多时间,才能动手的事情。
同理的是,人人都有表达需求,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记日记。
现在有了有了移动互联网,这些什么QQ微博微信各种游戏啊,还会跟我们争夺看书的时间。
前不久我去光谷书城翻过一些实体书,感受就是,书本很体系化。
但我又觉得费时间,看完这些。可能我需要的,印象深刻的记下来的,只会是某些片段。
那为什么,我不直接阅读我想要的部分呢?
有些阅读APP就做这种事情,把一些书的内容精简下来,然后让人们快速了解这本书。
网络相比书籍,在连接上有着无比的优势。可以分享保存内容,可以随时查找相关内容。
书本的优势可能就在于它的实体化,给人感觉更亲切吧,符合物理的直觉。最开始的手机上的UI设计也是倾向于拟物化的,如果是个阅读app,一定要像一本书,要有纸张的质感。
当然屏幕时难以做到这种模拟的。
网上的制造内容门槛更低,出书那可不是人人都会去做的事情。这可能显得网上的内容,质量会比较差。
多年前,你要跟人说,你这个说法是网上看来的,大家可能会觉得不靠谱。从某本书上看到的就不一样了。
现在啊,你看看大家都在引用某百科的内容。
即使网络制造了非常多的内容,但书籍积累了人类文明史上大多数精神作品,仍然占据优势。
网上当然也有很多好内容,可能不太容易发现。我仍然倾向于形式上,更方便的网络。
我们这里讨论的书,指的也不仅仅是纸质书,还指而是出版的内容。
现在趋势是,图文载体都显得有些落伍了。视频成为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媒介载体。
现在选择看书,更能体会到“机会成本”一词。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选择看书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吗?
这个选择,涉及到内容形式、载体、质量等多维度的竞争和比较。
不论如何,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并大规模使用的,才是好形式。
如何用好内容,也是我们看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