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而我们住往往断章取义。
是的,物固相累,二类相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常常追逐于外,虎视眈眈,得意忘形,而忽略了对自我及处境的清醒认识。因此,庄子这篇寓言故事,似乎告诫人不该只顾盲目逐外,而更应审视自我。
苏格拉底常讲:认识你自己。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似乎更侧重于人对自身的认识,而庄子"三日不庭"的反思既有对人自身的省查,也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省查。这里庄子实质是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而他在《逍遥游》里又强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忘我"状态,那么这种"忘我"不是和这里的对"自我"自相矛盾了吗?"忘我"与"自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看完全篇,庄子可能是通过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人不该"入其俗,随其俗",不该随波逐流,人应该通过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悟彻大道,减少征逐,安守本分。这和苏格拉底: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上帝。也和儒家"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墨家的崇尚节约相似,更与佛家的自觉觉他,而至超脱的观念殊途同归。认识你自己难道仅仅是认识自己吗?
人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忽略了后文"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之语。
如百岁老人杨绛语: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无关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任何话语都有其趋向性。
庄子玄妙,于风高月黑之夜,与痴人说梦,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