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冯唐在《活着活着就老了》中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他在高考之前就写过一个长篇小说,十三万字,四百字一张的稿纸谢了三百多页,然后寄给一本叫《中学生文学》的杂志,然后那家杂志就倒闭了。之后,把码字这件事忘记了十年。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兴趣和所谓的天赋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冯唐在码字上还是有些天赋的,但是到底天赋占据了多大的成分成就了今天的作家冯唐,其实恐怕他自己也并不知道吧。
真正地选择一件事一直做到离开这个世界,一般人还是需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行动,在反复几次又或者是许多年的实践与判断之后,作出自己的最终选择。
后来冯唐重新开始码字是在放弃了读了十年的医学专业后去国外读书时候实在闲得无聊的时候,并且是写了小说的上半部后拿给专业人士看了后得到肯定就又一口气写完了下半部。
02
曾经初中二年级时成绩差到名副其实的一塌糊涂,周围人的人或许都没有再对我抱有什么希望,不过在农村,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那时感受到的眼神都是我不想看到的眼神,虽然成绩差到那种不堪的地步但是内心还是自尊心挺强的,所以其实很痛苦。
所幸那时陷入绝境的自己突然感到自己终究还是无法放弃自己,也只有尝试自己去拯救自己,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活路。我想如果那时就此放弃,其它的事估计也很难再做好了,一直到现在,我也没发现自己更适合读书以外的事情了。
从那时起决定一条路走到底不管怎么样,但是事实上我仍然记得很清楚我一次次开始尝试从小处开始期待获得一些可以看得见的进步,至今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在政治考试试卷上尝试用我所能做到的最工整的文字来答卷,看看是否以此态度来获得老师的表扬以及获得良好的印象分数,而就是因为这一次的尝试,就获得了老师的全班级表扬,那一次的正面强化激励的力量只有当时的我最清楚。
下定决心后,小小的进步所获得的反馈也是弥足珍贵并且对一个人影响深远的,从而增强个体的不断增强努力,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渐渐养成优秀的习惯,有一天别人看起来也就会觉得一个人的厉害,但被人总是难以看到背后的那些曲折跌宕。
03
《心理学与生活》中关于学习与行为分析篇章中谈到:“体罚不能起到人们预想的会使坏孩子变好的效果”;“那些曾受过体罚的个体后来更可能经历各种问题: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等”。
家长往往认为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体罚孩子的眼前反馈是孩子不敢再做同样的错误事情,但是家长体罚孩子的行为却成为孩子日后暴力性行为明显的榜样,因为父母都这样“正确”的示范了暴力的魅力,在孩子的眼中,暴力当然被认为可以解决许多的难题。
等到孩子日后人生因暴力而毁灭,家长甚至对自己曾经的错误毫无所知,反而感叹命运捉弄、人生悲惨。
我想起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在他的书中写到一个例子,对于班级的一位学生喜欢动的毛病,班主任让他当了班干部,而且是结合他好动的特点让他当了体育委员,自此之后,这位学生因为班干部的责任感上课克制不再多动,而且体育课上充分发挥了自己喜欢运动的特点。
作为主体性的自我,需要认真看待反馈的信息,有时一叶障目,让你总是身在庐山却不知此山为何,否则人生可能就此蹉跎而去,作为家长还会令孩子的人生障碍重重。
04
其实,进入社会之后,找个单位上班变成了许多个人全部的生活,单位上班的种种已经变成了你所有人生的种种。我们没有了个体的独特性,自我仿佛消失了遥远的过去,再也找不到踪影,我们也不再能够看到从前的那种改变的努力和他人的肯定性反馈。
到今天,我才渐渐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自我,我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的灵魂也始终无法安放,我与世界的芸芸众生并没有什么交集,如果只是工作中的那些被迫交集,那么宝贵的生命岂不是有些浪费了。
有些自我的独特性创造通过今天发达的传播媒介来将一些价值与他人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痛苦万分,但是找一个自己深思熟虑后认为值得的方向默默地开始,然后坚持,等待并留心那些细小的收获,从中不断获得前行的动力,再获得人生的重生。
正如一位辞职专职写作的作者所言,给自己定个目标,写个一百篇如果一篇都没有火,就放弃写作,但是一百篇满了却并没有火,但是因为热爱,还是再宽限一段时间,慢慢地,就开始有了肯定性反馈,虽然开始必定是很小很少的,而且可能持续很久很久,但做正确的事,值得时间的考验,虽九死一生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