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能解”出自白居易而非杜甫

2017年2月6日《中国艺术报》刊发黄亚洲先生题为《奖金一个亿,莫非是真的?》一文。其中有云:“……但是今天坐在光芒闪烁的‘城中香格里拉’,看着一千万、五千万和一个亿的支票模型,我却认真想到了杜甫老先生写诗之后要拦路念给老妇听,看看人民有无共鸣的佳话……”杜甫写诗念给老妇听云云,说的应是“老妪能解”的故事。然史书所载的诗人并非杜甫,而是白居易。

“老妪能解”的故事载于多部宋人笔记,最初见于孔平仲《孔氏谈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其后,僧惠洪《冷斋夜话》、彭乘《墨客挥犀》、曾慥《类说》、胡仔《渔隐丛话》亦有载,文字几乎完全相同。今天人们谈到或引用这个故事,常用来例证诗歌要浅切平实、明白易懂才好。其实,孔平仲对白居易的诗歌是颇有微词的。他说“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此句常被人忽略),认为唐末鄙俚诗风的形成,原因之一在中唐的白居易。显然,孔氏对白居易的诗风和唐末鄙俚诗风是不满意的,也不可能去提倡。胡仔更是质疑此事的真实性,认为“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作品的人民性是否就一定要做到老妪能解?我们可以从白居易之前的杜甫那里得到参考答案。众所周知,杜诗突出特点就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但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明白晓畅,一些诗作今人也不易懂,更不用说当时的老妪。

白居易作诗“老妪能解”的故事不论是否属实,起码见诸文字;但杜甫写诗念给老妇听一事,却不见史载。黄亚洲先生恐是记忆有误,故而张冠李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