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过半,越发觉得时光可贵,意外的假期不敢虚度,也想在一片恐慌和喧嚣中取得内心的宁静,这个寒假捧起书架上那些积尘已久的经典,对话古人,探访几千年前的智慧。
这些天开始阅读《论语》,依着自己探根究底的奇特癖好,搜集有关论语和孔子的讲座以及几个版本的《孔子》影视。知道自己可能无法理解古圣人的智慧,如果只看和别人的见解又会有失偏颇,多看一些对照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属于自己的论语。
看电影版的《孔子》,几乎全程都在感动中,脑海中闪现的全是诸如此类的一些话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金庸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想到那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终于渐渐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为一个民族建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和不灭的信仰。
昨天看纪录片《孔子》,看见评论区中有人在大骂孔子,也有人对孔子推崇备至,我在想尽管孔子是圣人,但他不是神,况且中间隔着几千年的时光,期战天灾人祸、战火动乱,加之不同的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加之诠释,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流传至今还有几分真实?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孔子,或者是看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那个孔子。
电影《孔子》中颇多演绎,其中肯定有导演和演员自己的意愿在其中,譬如漆思弓,上网查了一下,记载中并无其人;譬如颜回之死,史书记载是病死的,电影中是跳入冰河抢救书简而死,不过孔子对于颜回的感情却是论语中有诸多文字记载的;再譬如南子与孔子的会见,电影中的描绘比较生动也不乏引人遐想。
关于南子,史书的记载确实是声名狼藉,其实真正的南子不一定就是这样的。毕竟在男权社会中,史书的撰写也是男性,一个待在君王身边的美女很容易被后人定义成祸水的。我经常会对一些正史或者野史中的那些有名的女性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被史官们诟病的,诸如褒姒、妲己、秦始皇的母亲、武则天、太平公主等,这些在中国纯男性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少数人,真实的她们是怎样的?
想拨开千年的迷雾看清楚孔丘其人已是不可能,想真的看懂论语也是枉然,起码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