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心阁的门道
老北城里巷深处,有一间顺心阁茶馆,老板王二是一个敞亮人,沏得一手好花茶,把整个茶馆打理得烟火气十足。每天辰时一到,茶客们就陆陆续续往里钻,有踩三轮的,有做买卖的,还有些街东的邻居,总爱往八仙桌前一坐,嗑着瓜子,就着茉莉花茶的香,聊的都是家长里短,却也藏着不少做人的门道。
先说那跑百货的李三,人如其名,三是实在的意思,早先他刚摆摊时,谁也不信他,觉得这小年轻的,不稳重。后来他改了改法子,人家让他送个货,他不管多远,都准时送达,有时候还顺手帮别人垃圾或是其它东西帮忙搬回家门去,有人问他价钱,他也从不缺斤少两的,还总说,“您信我一回,下回保准还找我呢。”就么着,没半年,街坊们都给他贴了个实在的李三标签,买卖也做的越来越红红火火。有回他跟王二唠嗑,拍着大腿说“二哥,您瞅着没,咱这人设算是立住了,生意就跟那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了。”
挨着李三的常坐是赵先生,戴个眼镜,是个教语文的,平时说话是文绉绉的,可偏偏有回学校搞什么国际交流大赛,他是便着头皮来了一段,全英文即兴演讲,把外国教授都听得直点头。打那以后,学校里谁见他都得竖个大拇指:“赵先生,您可真是一个英语达人呀。”后来评职称,就因为这一标签,顺顺利利就上去了。他跟茶客们白话时说:“我那时也是赶鸭子上架,可架不住这能耐这标签一贴,机会就会找上门了不是?”王二在一旁边添茶,搭腔道 :"老赵,您这是把自个的模样往好处捏呀,还真捏对了路数哟。"
要是这里头最有故事的,还得张大爷,他以前在石里是个技术员,好面子,接活时总爱把胸脯拍得震天响:“您放心,包在我身上。”结果有回接了个大项目,夸下海口说三天搞掂,最后愣是拖了半个月,把人家气得差点吐血,背地里骂他牛皮大王的标签。打那以后,张大爷再接活,就学乖了,先嘿嘿一笑:“我尽量办,您别把太大的指望,我只能尽力完成。”干活的时候,天天盯在现场,生怕出什么岔子。就这么着,慢慢又把靠谱的标签给补回来了。他跟王二叹气道:“二哥,这人呐,不能把话说的太满,不然会摔得疼呀,得跟泡茶似的,先别急着沸腾,要慢慢温着,才能出滋味儿。”
这顺心阁,还是个晾衣服儿,就来了个生客,王二总能把人哄得乐呵呵。有回外地来个做建材的老板,王二瞧人家的派头,先递了根烟:“您这一看就是大老板眼光呀,做买卖肯定是把好手。”几句话把人家夸得直称心道弟的。后来俩人还合计做了几笔大买卖。有茶客问王二有啥诀窍,王二抹抹桌子说:“咱就这是会说话,见人说人话,就是会来事儿,说白了就是给人捧个场,人家舒服了,咱也不吃亏不是?就跟咱茶馆里的茶,您得顺着客人味味来,才能留得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