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十七章心理解放的双螺旋结构05

五、培养心智化

抑郁和未解决的创伤,还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格障碍,都可以被理解为“心理错误知觉并错误表征了它自身的内容和功能的状态”

按照我的理解:心智化即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内心世界+外部世界=1.

抑郁表征为内心世界的强度小于外部世界的强度。

躁狂表征为内心世界的强度大于外部世界的强度,表现为狂妄。

正常心理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浮动。

1、通过解读患者的心理而示教“心理解读”

(1)、要解读患者的心理,我们必须对患者的内在体验——以身体或者言语——给予共鸣、反思和准确的镜映。我们内隐的心智化——即,对患者非言语的线索进行非言语的反应——在这个互为主体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外显的心智化使用语言,强调或者解释内隐的体验中那些让人困惑、矛盾和困扰的方方面面。这种心智化“使内隐变得外显”。

(2)、然后,在治疗师这一边如果外显的心理解读做得太多了,可能会妨碍患者发展出解读自己和他人心理的能力。在解释方面,“真正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子的解释,其首要目的应该是激励出患者自己的解释性过程,而不是用我们的领悟去开导患者。

2、患者的心智化和治疗师的干预

(1)、多数情况下,尝试以与患者的需求相温和的方式进行干预,意味着我们对患者的期待要比他们现在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刚好高出一点点。要评估判断来访者的心智化能力,是心理等同、假装还是心智化。

(2)、匆忙判断患者心智化能力并非轻易之举。当我们所说的话超越了患者正在思考或者感受到的,我们才会对患者利用我们的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印象,一种本能的感觉。

(3)、我们是否做对了,这是需要实证证明的事情,在与患者的合作中,患者内隐或外显的反应常常是最有力的说明。

(4)、一般来说,当患者的元认知能力比较强时,提供给他们另外可供选择的观点或解释是最有用的。

(5)、更重要的是,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出行为背后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所处的情境,我们能够澄清患者的主观性体验。当患者艰难的感受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产生了,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这些感受得以澄清、理解和平息下来时,这类体验的影响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6)、富有表达性地对患者的主观体验给予共情也非常有帮助,只要我们的共情不仅仅局限于患者呈现出来的感受,而是延展到患者目前为止自己还没有能力感受或表达的情绪。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反移情反应能帮助自己识别出患者正在为保护自己而避开的感受。

(7)、有时候,当患者不情愿进行心智化时,我们的反移情主要反映出自己在容忍方面的困难。当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但对于纾解他们的痛苦无能为力时,可以做心智化示范。

(8)考虑到我们首要的目的是要与患者一起促成一个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某种领悟。通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治疗师应该追查是什么样的情绪上的逻辑,让患者心智化的能力显然收到限制,无论是暗中追查还是双方合作。

(9)、当我们遇到患者反思功能暂时冻结的情况,考虑一下最近和患者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通常会有帮助。

(10)、当然,有时候心智化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最终还是会更加持久。

(11)、评估患者的反思能力——或强或弱,或暂时被抑制,或长期受束缚——在此之外,注意到患者对于体验的“前反思”姿态的特质,可能会非常有帮助。.

存在?连接?被认同?

(12)、处于心理等同模式的患者,会把自己的感受和信念等同于现实和真理。

(13)、必须有能力接纳患者所处的水平,这样或许让我们不自在。

(14)给出复杂的解释,对于丰富患者思考的复杂性而言,收效甚微。

当我们能从患者的内在或人际之间,实时地识别出是什么状况使患者突然调入无法低档的额痛苦状态,这种做法会特别有帮助。

(15)、跟这些倾向于把现实的体验很沉重地“当真”的患者形成对照的,是那些“假装”模式中的患者,他们非常擅长把沉重的现实搁置一边。

识别出假装模式很重要,因为他们对治疗关系的领悟和体验没有落实到真实的情绪层面上。

在这一点上,治疗师的重中之重是避免跟患者的假装模式共谋,误以为情绪上并不在场的患者其人还是完全在现场的。当我们能说明他们会反射性地从实际上已经觉察的感觉里逃走,有些患者会发觉特别有意义。

(16)、无论患者是嵌入在心理等同模式还是假装模式中,他们都是以未经整合的方式与自己的体验建立联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