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那么多遍《红楼梦》,也浏览过一些名家评论,但是直到听了蒋勋先生的讲解,我才得以一窥红学之博大精深。其他不谈,原来小说里处处皆有对比:
比如:宝玉的钟情、贾瑞的重欲是对比;第六回写宝玉和袭人的第一回性经历,第七回写宝玉爱上同性的秦钟,是异性和同性的爱对比;在铁槛寺给秦可卿出殡,同时王熙凤又包揽诉讼,使一对有情人自杀身亡,是生死富贵的对比;第十六回把元春封妃和秦钟死亡放在一起写,是把人世间的繁华和幻灭进行对比……而其中,最为人知的应该是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对比。
这种对比在书中俯首即是。
黛玉瘦弱,宝钗丰腴;
黛玉小性,宝钗大度;
黛玉爱哭,宝钗爱笑;
黛玉是“冷月葬花魂”,宝钗是“好风凭借力”;
黛玉真性情,一切行为皆出自本心,
宝钗最入世,一切行为皆考虑获益;
……
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的两个场景,就是对这两个女子最凝练的刻画。
有一天骑在下班的路上,听着蒋先生的解说,我脑中突然冒出这样一个人、一句话——甄嬛,本来是黛玉,却活成了宝钗。
从无心之失被选入宫,到阴差阳错得到圣宠,甄嬛的命运开始一步步走向宿命。原本是那样一个冰清玉洁、自视甚高、孤芳自赏的女子,追求的只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谁知到最后,得到了天下,却得不到最初的梦和那个“一心人”。别人眼中的她,君临天下,谁知,她最想得到的,其实只是“一心人”。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得非所愿 愿非所得”,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悲剧!
少女甄嬛,原本是黛玉那样的人,才高、志疏、心善、情痴,不想落入凡尘,不愿与人相争,因此一入宫就装病避宠,打算在与世无争中过一生,正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她不是不能争、不敢争,而是不愿争、不屑争。
就像黛玉那样,要的纯粹——宝玉和宝玉的爱,给的也纯粹——用眼泪来还一生;而不像宝钗,要的不纯——宝儿奶奶的地位,比宝玉的爱更吸引她,给的也不纯——有家世、有背景,而不仅仅是感情。因此,黛玉总是不断试探宝玉的感情,毫不在意别人的“小性”评价。而宝钗为了赢得人心,永远保持着端庄矜持的形象,得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为自己顺利嫁入贾府赢得筹码。
待到甄嬛“爱上”皇帝的时候,她完全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差点忘记了这是后宫,她想要独一无二的爱,而不仅仅是宠,她不像宝钗,为了身份地位,可以假装成黛玉嫁给宝玉,而甄嬛,在被皇后用计陷害后,发现自己竟然是先皇后的替身,完全崩溃了,再也不稀罕皇帝的宠,不在意皇帝的心。
于是,甄嬛从天上落到地底,从宠冠六宫,到自请离宫。这时的她,是一个失意的人。没有爱、失去爱、远离爱、放逐爱,心高气傲的她,不能想象,皇帝的宠爱是因为另一个人;纯粹高洁的她,不愿为了功名富贵,活在这样的宠爱中。如果她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就根本不会为了这个而苦恼,只需一意讨好皇帝,巩固恩宠,为自己和家族获取最大的利益。可惜,她不是宝钗,而是黛玉,爱时爱的纯粹,不爱了就绝然离开,黛玉绝望后“焚稿断痴情”,甄嬛也不给自己留下一丝退路。
然而,造化弄人,人的命运有时候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也经常开开人的玩笑。在没有爱、失去爱、远离爱、放逐爱的饥寒交迫中,甄嬛竟真的得到了那个“一心人”,而就在她冲破了内心的束缚、世俗的障碍,打算接受这份爱、从此红尘作伴、凤凰于飞的时候,又不得不向命运的安排低头。那么心高气傲的一个人,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从不愿委曲求全,却不得不为了保全家人,而重新低眉折腰,献媚于皇帝。
从此,那个黛玉似的甄嬛死去了,活下去的是变成宝钗的甄嬛,因为,从此,甄嬛便没了真性情、全剩下了机心,为了活着、为了家人、为了权势(权势也是为了保全家人),不得不舍弃真爱,重新委身于皇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可叹,宝钗可惋,二者并无高下,只是追求不同。黛玉本是仙界一颗绛珠草,当然不求人世间荣华富贵,也就更容易遵从本心。宝钗是一个世家女子,她的存在,本应为家族带来最大利益,这是她的使命,不是她的低贱。而甄嬛,本是黛玉般的品格,却不得不活出宝钗的岁月,更是可怜可佩,惟其如此,她才得到了所爱人的“一心”,惟因如此,她才赢得了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