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关于白露,最大佳句,就是这诗。“白露”最著名段子手,除了“白露为霜”之《诗经》集体民智外,便是杜工部。
今日白露,午夜正辰。这个节气,最特别之处在于,刚好插在阴历七八两月两个“半月节”之间。这两节,一阴一阳,一鬼一人,分别就是中元节跟中秋节了。古人称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于是,今日独题即聊聊“望”。
月半弯,倚于深宵;半月节,晚风轻飘。
拜风雷秋雨所赐,火火的南粤到底开启凉爽之秋气候模式了。七月半时节的“望”,还是流火的,不单天气火,更多的是指人间“鬼火”火。鬼节祭鬼,中元祀祖,香火缭绕,旺盛无边。朴素的“人心向古”情怀于轻烟灵动里闪耀跳跃随烈烈火焰翩翩起舞,是斯节斯“望”最美好的人世风景线了。人生路,漫漫,又短短,但中元节之“望”带给世间的却是深深的启迪。
阴阳割分晓。但阴阳何尝能割分得了的,只是一墙之隔,甚至一纸之隔而已。这样,八月十五之望的中秋节才更令人珍惜、珍重、珍贵的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七月半可以不见,中秋节就尽量要聚了吧。家人如此,友人如是,有缘分的人均一样,这就是此“望”所望的最大民生民情涵义。
每年中秋之夜,最期望出现的场景就是家园拜月之“望”了。但愿人长久,今夜月明人尽望,在家的话,这一“望”就感觉厚实得很、圆满得很;倘若因俗务羁绊而客旅于途的话,虽也有满月在望,但仍旧觉得轻飘飘的,如浮萍感,若水月态,纵使有美酒千千盅、美歌千千阕,终究是“怎敌它、晚来风急”。此为“望乡”情结使然矣。
今年近月来,死生经历多。不久前,汕头诗界老辈赞发师,其千金即为潮汕名姝、文青名角也,英年蓦病发客薨于大洋洲,颇为意外及惊动文商两界,目前,尚在治丧之中。而老友、汕头宏新教授为之创建的“在水一方”主题纪念动图电子册页于短短时间内则高收30万+点击率,也堪凸显各界对此之缅怀态势以及对人生无常之感慨了。由是,各界以诗词、挽联等方式寄托哀思,一时如潮。其中有一联,倒是深刻有情,动人肺腑。此中,也就一个“望”字、尽得风韵:
斯人昔羡观自在,此日正登望乡台。
眼前有景道不得。望乡,望乡。
中秋之前,家乡的一大民间文化组织--潮州市灯谜协会将迎来新一届换届大会,也让人感觉时间飞快、岁月似电。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道不同的谜语,不到最后,莫得揭晓。而灯谜里的“望”,确实也如人生,千姿百态,各擅胜场。
“望”在灯谜里,借代的意思也有不少用法。可以是“十五”的意思,可以是“远眺”的意思,可以是“苦盼”的意思,可以是“威名”的意思,不一而足,各举一例:
十五的月亮(通俗歌曲名)《望星空》(灯谜里以事物的简单相对互动映射,一般月明则星隐,故“月”亮时则大体“星”“空”矣);
望乡关(地名)张家口(望,远眺,作张望之意);
望与子京都相会(世界球星)巴斯滕(谜面本意原应顿读为“望与子、京都相会”,连读则别解为“望与子京、都相会”,子京是《岳阳楼记》里“成名”的官员,姓滕。望,苦盼、巴望的意思,取一“巴”字。“都相会”仅作连接虚字了,起到犹如粘合剂般的作用);
望京刚入住(隐目格)名城新宿(隐目格堪称灯谜里的“互联网+”模式,就是连谜目都不告诉你,猜出来时连谜目都要猜并跟谜底连接,“名城”就是谜目,“望”在这里作威望、名望之意思,扣“名”,其他比较易理解,不赘述)。
我还喜欢以“南望”入谜,套路似的,呵呵,扣合一个“王”字使用。灯谜里的方位跟看地图时是一样思路的,左西右东、上北下南,“望”的南,就是下边一个王字,隔壁老王。其实,我喜欢如此使用的当然只是“南望”里蕴含的乡愁情结与人生况味罢了,无他。
秋心莫愁。我言秋日胜春朝,因此秋天也可以不愁起来。而不愁的动力之一,当然需要美食啦!白露来了,最“望”的秋季美食当然非蟹虾莫属,那就以此“果腹之欲望”作结好了,作为此篇拉拉杂杂“杂文”之煞尾吧。祝你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