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上学期,我成为了一个工作室的导师。
当然,是和学校的一位学术权威一起做的一个名师工作室。当然,也并不是被逼迫着的。
毕竟,名是我自己报的,材料是我自己准备的,答辩也是我自己参加的。
但这一切,我都心有戚戚焉。
这学期,工作室开始开展活动了。
那天工作室启动仪式时,我站在前面,面对工作室的20位成员和20位学员,“心虚”的感觉再次席卷了我:面对他们,面对怀着一腔激情加入我们工作室的他们,我何德何能坐上导师的位置呢?
我曾经聆听过一个工作室的汇报,那架势,比一所学校还做得复杂。
我问一个专家:有这样的必要吗?专家回复:这就是你思维的短板,你总是觉得做的和说的要匹配,人家可能没有做那么多,但人家已经想了那么多,也就是目标设计上就胜你一筹。
想想也是。我这种永远的“知行合一”者,先要把思路打开。
那就先来自我剖析一下吧。
01 绝对不是因为我会一点诗情画意的语言!
是的,开场的时候,我用了下面一段话,对话引入:
何谓春风?
——繁花,绿茵,冻水初融
可否具体?
——桃眼,笑涡,春心洋溢
可否再具体?
——遇见你!
我先问,他们答,又换成他们问,我答。
整个过程,很美,美得我真的感觉分泌出了多巴胺。
一向内敛的媛媛拍下了当时的画面,告诉我:欧姐你整个人都在写意~桃眼笑涡春心洋溢。
不过,开场我还说一段话:我不是什么导师,我是那个带着大家一起向游老师学习的人。这是真话,最真的真话。
我的那些诗情画意,也就只起一个活跃气氛的作用,或者安抚人心的作用,但不能对人有大的提升。这不是他们加入工作室的初衷。也不是我成为导师的理由。
02 绝对不是因为我坚持天天写作!
坚持日更这件事,已经不用提及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我的选择,与外面一切都无关。
日更,有助于梳理我的思考,或者安抚我自己的情绪,这肯定是有帮助的。
但,我的日更,还没有达到深耕。
这样的日更,或许成为我的短板,成为我的阻碍。
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到过。
但又割舍不下,如何自洽呢?
那就是我的日更可以继续,但需要更快更高效。每天应该集中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课题研究,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每天有没有上去实践,实践后有没有去反思,有没有思考一个高难度的问题等等,哪怕每天的获得是很小一部分,但日积月累,也会有大的收获。
03绝对不是因为我温文尔雅的做事风格!
说自己温文尔雅,那也是给自己贴金。温文尔雅,只能是我的追求。
其实,我做事的风格很多时候是:自己做。如果一件事,我能交给他人去做,又遇到他人不接纳,我就会变成我自己做。
到底要不要团队协作呢?当然要。
但也不能什么事都扔给他人去做,尤其是需要一些决断的事情,需要决策者先构思好,再去分配任务,大家目标明确,才能做出成效。否则,就不能真正推动工作前进。
说自己的“心虚”,也在表达我的“虚心”。
我真正的“心虚”,还是因为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不够,偏人文的我,在数学上下的功夫太浅。
陈六一老师说,他们的老师每天研究中考高考题,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恐怕,将目前小学的课程,比如课标,学段内容等有那么一点点研究,都是很了不起的了。
我还有一个真正的“心虚”,就是不能给别人有指导性的意见。听完课后,我只能就课论课,某个环节的设计,有没有更新颖的,更符合学生的,想不到那么多。
所以,我更要虚心地请教,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啃读一些关于数学本位的书籍。
全文的重点,就是上面加粗的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