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高目的的作用
1.伟大作家的目标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写《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受了他终身追求上帝的意念的鼓动。
-托尔斯泰一生的奋斗就是追求自我的至善。
-安东·契诃夫始终与有产阶级生活的繁琐相搏斗,而这一点就成为他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主导的动机。
这些伟大作家的较大而有机的目标有一种力量,能够率引起一个演员全部创造的才能,能够摄吸一个剧本或一个角色全部的细节和较小的单位。
2.汇合较小目的的总流,实现最高目的
在一个剧本中,许多个人的较小目的的总流,一个演员全部想象的思想、情感和动作,应该汇合起来去实现剧情的最高目的。
-这条共同的线索一定要非常之强,甚至那最不重要的细节,要是与最高目的无关的,都会显出是多余或错误的。
-这一种奔向最高目的的原动力一定要不断地贯串着整个剧本。当它的根源是剧场性的或因循的,它将给剧本提供一个仅属大致不错的方向,假使它是人性的,同时是面向着完成剧本的基本目标那方面,那它就像一条大动脉,把营养和生命输送给剧本和演员。
-文学作品愈伟大,它的最高目的的牵引力也愈强大。假使一个剧本没有天才的气息,那么牵引力显然会弱点。
-碰到一个坏的剧本,那么做演员的就得自动去指示出最高目的,使它更深湛,更明锐。要是做到这一点,他对剧本的贡献就非常有意义。
E.g.《聪明误》
“我要为苏菲亚奋斗” VS. “我要奋斗——不是为苏菲亚,而是为我的祖国”!
-却托斯基(该剧男主角)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就会移到主要的地位上来。
-同时,社会主题的控诉将会变得更重要,给整个剧本一层更深的内在的意义。
-假使你用“我要为自由奋斗”作为主题,你能够进一步加深它们的意义。
这样的处理可以使主人公的控诉变得更严重,比起剧本的主题放在苏菲亚的身上时,现在整个剧本开始失掉了它所固有的个人的、私人的气调;以范围而言,它不仅不局限于某某国家,而是一般地人性的,可以推广至全世界。
启示:人生的最高目的,或者“活出生命的意义”,越伟大,是否它的牵引力也会愈强大?
二、最高目的的命名
1.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我可以找出非常明确的证据,来说明为最高主题选择一个正确名字的必要。
E.g.莫里哀《假想的病人》
-我们最初的处理是很原则的,我们选择“我想生病”做主题。
-可是,我愈是努力照这样演,愈是演得成功的时候,便愈加证明我们硬把一个快乐的、满意的喜剧,变为一个病理学的悲剧。
-不久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把主题改为“我想人家当我生病了”。
-于是,喜剧性的一面便显露出来,眼前展开了医学界的江湖医生利用阿尔冈(男主角)做傻瓜来骗人的场面,这却是莫里哀愿意之所在。
启示:理解的方向正确,则获得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好像南辕北辙所启示的那样,先明确目标,但是若没有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反而会越行越远,目标就成了假目标。怎么可以明确目标呢?那就是正确地命名。有名,万物之始。
E.g.哥尔顿尼《女店主》
-我们先是用“我想做一个妇女厌恶者”,却找不出剧本的幽默和动作,显然我们犯了错误。
-后来我发现主人公真心爱女人,却希望人家把他看作妇女厌恶者,
-我便把它改为“我要偷偷摸摸地去求爱”,于是这个剧本马上就获得生命。
这个课题对我是合适的,却不尽适用于全局,经过了悠长的工作之后,我们才明白:“旅馆的女主人”实在是“我们生活的女主人”,或换一句话说,就是“女人”。这样,剧本全部内在的精粹才明显。
我们对这一种主题常常不下定论,直到我们已经搬演那剧本的时候。有时候观众帮助我们明了它的真义。
总的主题非得在整个演出中牢牢地固定在演员的内心中不可。它产生了剧本的写作。它也应该成为演员艺术创造的泉源。
启示:
1.理解总是一层层的推进的,特别是要有个人的生活阅历。我女儿正在学习声乐,唱周深的《花开忘忧》歌音准和音高都还可以,就是情感差一点,为什么?因为很多歌曲,都是不理解歌词的,对于一个小学生,如何理解老年人的情感?
2.理解,总是需要一次次的实践后的,很多时候停留在头脑里,则什么都不会推进,什么也不会发生。所以,要去一次次的表演。
3.表演过后呢?需要观众,需要观众的反馈,不管是送鲜花还是丢鸡蛋。关系很重要,跟自己的关系,跟他人的关系,跟世界的关系。
喜马拉雅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