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
非物质社会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之一。
(一)非物质社会的审美体验
1、所谓体验,是指人亲身的经历、实践、体会、理解、认识、感受等。它既属于行为的范畴,也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体险的过程既是感觉、知觉的过程,也是注意、思维的过程以及情绪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2、审美体验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系统,如触觉、听觉、味觉、温度感、震动感和平衡感等达至的对美的体验。在数字虚拟实境中,观众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奇妙的体验渗透了整个身心。网络具有声、光、音响、文字等多种传输功能,具有主动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征,又可结合多媒体制作,而且进一步发展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观众带到虚幻的“现实境界”,使其“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商品。
动感电影开拓了科普教育的新纪元。它运用二维或三维图像和模拟运动座椅,可以为观众创造出逼真的科学氛围,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现在高科技可以通过电子仪器模拟人类的感觉,也就是设计师对人造环境的感知可以由电子触感器来代替,如此获得的式化感受就犹如审美感受,所以这种程式化感觉的参数分析将可能通过电脑来形成新的审美形式。
3、“物质社会”设计将主动权交给观众,由此解构了传统艺术的认知与审美方式,建构出全新的审美体验。如游戏设计引发的感受是让人始终关注着、体验着空间、物体和声音之间的诸种复杂关系。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还能够使人获得某种超现实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难于在现实的社会中获得。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魔幻世界,夸张的视觉风格使仿真体验更加戏剧化,更令人愉快。范围、比例、光线、颜色和节奏,对虚拟世界的真实和可信度来说是重要的。逼真的光线、风格化的图像能够使我们沉浸于非物质的世界中进行一次想象和精神的旅程。
(二)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
如何培养能够整合数字科技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型的新型设计人才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新挑战。面向非物质化,设计教育具体策略包括:
1、建立数字化的设计教育平台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应搭建数字化的设计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获取古今中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创作活动中。
具体措施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革新。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教师则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和辅导者;教学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学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到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教师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把教学时间更多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并帮助他们探讨问题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掌握数字化设计语言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以先进的科技为载体。创造出与传统设计迥然不同的形式语言,开拓出新的设计领域如互动媒体艺术设计、游戏设计、网络设计等。设计师主要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对非物质功能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形”的设计和表达。设计师要想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必须利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实现创作上的弹性。如何从信息媒介交流的角度构筑全新的、简洁而优美信息环境,已成为非物质社会“数字化生活”的关键。
传统艺术设计的语言是个体的,有很强的个性。计算机语言都是程序化的、设定好的,设计者随着机器提供的程序进行设计、变化,很容易得到雷同的效果。设计师要想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必须利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实现创作上的弹性。现创作上的弹性。这正如杰明·维尔所说:“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观念与技术这两者间的关系是互动发展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3、培养设计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培养设计创新精神是非物质社会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物质社会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以创新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
为培养设计创新精神,设计教育应该按创造性教学原则组织教学选择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数字艺术创新设计主要内容的专业主干学位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比及衔接关系;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应扩大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开设选修课。专业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把某一课程的一个环节或一个课题作为一门课来开,以免课程名称的混乱。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大胆突破现有知识和己有经验的限制,认真学习新的数字科技知识,研究用新的数字技术来表达新的观念,并在学习研究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力争用新的创作方式表达更深的创作思维。
(三)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进入非物质社会,设计用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取代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从而使单个产品的服务量共享成为可能,产品的使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减少物质产品的消耗。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以富有创意的新思维和设计创新来实现投资收益的递增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传播和创新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可以使传统经济学的“收益递减法则”不再成立。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从脱离物质的更高层面,以全新的观念创造性地提解决方案力图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或,从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上,力图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来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发展目的。它在减少人均占有和消耗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的物质精神需求。它肯定科技发展,借助其力量,在物质基础上实现非物质生存状态。它保证了经济的可特续发展,在不超越生态更新能力的前提下将经济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