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从稍峪古堡浅析石吕张三姓的历史

        稍峪集位于西和县城东北,过去称"小东路",1985年以前属玉泉公社管辖。1985年稍峪河流域置乡,即稍峪乡人民政府,原稍峪大队一分为二,以红水沟为界限,分稍峪村和团庄村两个行政村,两村现在居住人姓氏主要以石、吕两姓为主,其次是张王鱼余杨陈刘梁方等姓氏,其中张姓人是老住户,另外的几个姓氏人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稍峪有集贸市场时搬来的。

        稍峪最早居住人口的姓氏可追源到南宋末期,当时常住人口以石、吕和张,胡姓为主。南宋末年西和州守将丁煜率领稍峪集一带民众修筑城堡在鸡公山。西和县志所记载的南宋鸡公山为塔子山,地点有误,事实是云华山主峰东侧的筛子崖,石家老庄和石家寺的历代人称大堡子上,大堡子南峰上是炮台,上面残留的炮台遗址还在。前后与金军周旋两年之余时间,现残留下来的古堡就是例举;红水河正对面南山留凡湾的堡子,过去人称团庄堡子,团庄吕氏和碑楼吕氏本是吕姓一族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石吕两姓通婚老人是有点忌讳的,两姓通婚到了七十年代后有所改变,不在忌讳了。现碑楼村碧琉寺背后的家神庙,庙内供奉的吕石汉爷,是稍峪石吕两姓和碑楼吕氏共同的祖先(家主神)。

        团庄马槽沟有一截古城堡墙头,此堡墙子称张家老堡子,石家寺的堡子在未建之前,名唤"胡家嘴",现存堡子的基础据考为宋元时期修筑,据老人们传说是建修者是居住稍峪的胡氏一族人。现在看到的一些城垛墙头是明清两时期,土匪泛滥时再次加固维修的城墙,这些残留的城堡墙在上世纪七十年多数被挖毁。以上这些城堡残留下的遗址据有关人士考究,的确是宋末元初的城堡。位于筛子崖东侧的征兵山梁与将军大地,其地名就是元期稍峪的居住者,根据前者发生的事情给这两地点起的名。当时的石氏一族人在南宋时期居住以山庄为主,在筛子崖东南面两百米处居住的称东庄果,西南面两百多米处居住的称西庄果,石氏一族人为三房,大房在石家老庄称前头门哈,二房称上院里,三房则现居住在石家寺。石家老庄意思是石氏族人最早来稍峪居住的地,石家寺原来有一大寺庙,其寺名不祥,据老年人传说;寺庙主殿供奉观音菩萨,偏殿内供奉玄武大帝,杨氏大将军等神。南宋与元朝的战争给胡氏一族带来了大灾难,元军把寺庙被大火烧毁,胡氏人死伤无数,被迫搬迁至外地,石家三房人从西庄果搬入该地,后人称石家寺,从石家寺搬出的三房人,有一脉现居于稍峪镇赵湾村石家那哈。老庄还有一脉石姓人是明代大迁徙时搬来的,庄内人称旮旯里一伙人。另外根据明朝万历年间云华山修路碑考释,修路者主要以石吕两姓为主,张姓次之。

石家寺现有七十四户,石老庄一百户,团庄吕姓一百二十户,其中张姓三十户。

清代石家二房(上院)出过一武举人。当代的有石余第(在省原石油管理处就职过)

现在有赵湾石氏一脉有石帮帮,担任过武都区统战部部长等职,三房石永红担任西和县档案局局长等职  老庄旮旯里一族人中石书贵现为甘肃中医科大学副教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稍峪集位于西和县城东北,过去称"小东路",1985年以前属玉泉公社管辖。1985年稍峪河流域置乡,即稍峪乡人民政府...
    心若清风_89c6阅读 521评论 0 0
  • 第一期同题文 1.我的村庄 (董家湾) 文/王效义 我的老家在甘肃省甘谷秦安两县交界处,一个叫董家湾的地方,是一个...
    张建魁阅读 1,849评论 0 1
  • 第一章 别离 一个身量窈窕的女子穿着素青色的衣裳急急忙忙地赶到了乾清宫,她才行及笈礼,五官还有些稚气,带着点婴...
    嬅年子阅读 848评论 4 7
  • 我徘徊在忧郁的诗行 无法涉入忘洲 思念随着孤单只影 念你远方的朋友 你像一棵无根的树 跋步在不停的征途 无法跟随你...
    李水心阅读 338评论 3 15
  • module/build.gradle 项目/build.gradle 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声明仓库的源...
    Jayden_阅读 1,0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