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运尚未如此四通八达的年代,陆路是一个国家与外界交流的唯一的通道,中华民族早期发源地与黄河密不可分,而作为黄河上游的西安便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多朝古都,历经王朝逾千年之久。
自公园前二世纪末西汉张骞自长安出使西域,便开始形成延绵逾千年的丝绸之路,这是古亚洲与欧洲最早形成的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以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自敦煌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敦煌再往西便是古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无怪乎古人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哀叹“春风不渡玉门关”,出了敦煌也就真的背井离乡了。
随者丝绸之路的形成,在印度方兴未艾的佛教也随者传入中国,大约公元76年佛教和佛教文化已经沿河西走廊兴起,结合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开始建造佛像,壁画和建筑,随者譬如和亲等汉文化的融入,经过约一千年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敦煌石窟,这是逾千年中华文明最真实的呈现。经最新统计,洞窟总共有492个,因为历经十一个朝代更迭,几经破坏和修复,呈现不同的历史风貌。
敦煌石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期,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是中原和西域文化的碰撞期,对石窟艺术产生了最初的影响。
第二期,与中原艺术同步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盛世,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敦煌,经济和文化艺术兴旺发达,此时期中原出现了很多著名画家,比如展子虔、李思训、吴道子等,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敦煌石窟的彩绘和壁画空前发展。特别是中原几经动乱,这些名家真迹已存无几,反而在敦煌可以觅得踪迹。这一时期的石窟占了一半以上,多以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和装饰图案为主。
第三期,唐朝之后,中原再度四分五裂,北宋至元的数百年,敦煌石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努力维持唐的繁荣,虽有增多但已无昔日辉煌。
敦煌壁画分为七类,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仙、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
每个朝代的壁画和雕塑都会带着满满的时代特色,比如头饰,服饰和体态,在汉南北朝时候夫人还是体态轻盈,到唐已经丰满的一塌糊涂了,各个时代流行的发髻,衣服款式,甚至妆容真实的流露在那些石窟壁画和彩塑里面,更值得赞叹的是那些经变画和山水画,展现了不同时代人物不设限的超凡想象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
其实中原曾几度被少数民族统治,包括元、清这些统一中华的奇迹,毫无例外的最后他们只是为汉文化的发展填色加彩罢了,几乎全部汉化,足见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性有多大。
无怪乎有人会说,即便抗战败了,某些地方也会变成中国的一个小省,一点也不夸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