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30起床
成功学为什么往往不靠谱?
1.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既有阳光(可以暴露在世人面前的)原因,也有月光(暗箱操作,上不的台面)原因。言说者对后者是讳莫如深。
2.成功的前因丰富而复杂,言说者虽非有意,但无意间漏掉了一些作用不小的因素,造成了某种偏见或蒙蔽。
3.人的记忆也存在“自我美化”倾向,故意夸大事实并不鲜见,这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真”。
4.无疑,执行力于成功不容小觑。但执行力偏于实践,重在习得,所以仅靠言说难抵其本质。
5.个人感悟与“真理”不能划等号。
二、继续读《把时间当作朋友》(152-207)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而且,剩下的20%中甚至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说,在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而这4%的人,绝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可能会得到令人胆寒的结论: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在常见的思维谬误中, “诉诸权威”与 “诉诸情感”一样,被列为有逻辑错误嫌疑的辩论方式。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概念课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义概念,如肉、水、火、牛等;一种是虚义概念,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东西,如毒、气、智等。有些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是因为那些认知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或者到现在也没发现有必要丢弃。然而,更多的概念,则在人们不停地修正认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被更正或者丢弃。
无形之间,我们都在被环境塑造。可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那些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过是把 “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藉口。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可笑与可悲:既然上司那么“愚蠢”,自己又为什么要用宝贵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这个“愚蠢”的上司打工?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在爱莫能助的时候自行离开。
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确实在更多时候, “个体经验”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险的,不仅误己,还可能误人——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 “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 “培养”不如换成一个更朴素的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 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
三、翻看《精力管理》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大脑的运作方式也类似肌肉——积极使用能够提升能力,使用不足就会萎缩。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持续地优化大脑,与其他器官不同,肝脏、肾和肺使用过度会发生损耗,而大脑只会因为使用而日益敏锐,越磨越利。
四、昨天下单,今天到货,当当够快。又备下精神食粮,够“吃”一阵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