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开学忙碌,今天终于听完了第一讲课程——《职业认同和道德发展六阶段》。在听课过程中,我忍不住给陈娥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感谢她指引我选修了这门课程。今天听课有几点感触:
一、认识“双减”对教师的意义
1.关于作业的思考
我们是私立学校,孩子住校,所以延时服务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大。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周末作业的形式,低段不布置书面作业,那么作业的形式就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考验。李老师给出了建议:艺术、实践、科学、阅读等。那我在思考:如果实践《听读绘说》课程,周末让家长帮助孩子书写文字,这算是书面作业和增加家长的负担吗?
2.理想课堂与专业提升
“双减”的核心仍落到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双减”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即构筑理想课堂。很幸运自己在新网师,可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用提高课堂质量来完成国家课程要求。
3.理性选择:职业技术学院
看了崔磊老师的视频介绍,我忽然间感觉到自己可能在退休后会重新获得一份返聘的工作,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正因为自己在私立学校,退休养老没有保障,所以很想多工作几年。可私立学校不会聘用超规定年龄的老师)。那我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首先让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应对这个时代的洪流。
关于“撤销校外培训机构”和“发展职业高中或技术院校”的国家发展战略,我一直解释不清楚。今天我明白了,概括为两个字:拆和堵。培训机构是孩子们实现“名校梦”的一个台阶,只有把这个台阶拆除之后,孩子们才可以分流到职业技术学院。其次,高考加大作文难度,大学这个台阶就更高了,也就堵了一部分孩子进入大学的路。这样,家长和孩子就会“被动”选择上职高或者职业技术学院。
这一国家发展战略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匹配。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除了“拆和堵”,
更是大力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软硬件,这样,虽然学生是被动地去选择,但最后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国家、技术院校、学生、家长。
想起前两年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高考失利,我还建议他让孩子去复读,通过努力去上一所好的大学,而不要选择三本院校或者技术学院。我自己的女儿也是第一年高考成绩不满意,复读了一年,上了个211。我这么多年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只有一个——上好大学。
这样的政策除非要真正理解透彻,人们才会去选择,因为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我的小女儿今年上大二,我一直有意识地鼓励她考研,现在我似乎也动摇了这个决心。因为这个孩子并不是很喜欢读书,从初中到高中,也是费了很大的劲。
似乎现在好多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理想。今年暑假我告诉她,你大学四年的任务,就是多实践体验,找到自己的爱好,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就是读四年大学的意义。
二、幸运的我,在网师完成了职业认同
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就要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在。”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怀着感恩在本子上写下了:我入新网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完成了职业认同,所以我是幸运的。”
完成完成职业认同,我是通过阅读《对教师的建议》《爱心与教育》《圣经的故事》《儿童的人格教育》《教学勇气》《非理性的人》这些书籍慢慢完成的。其次,在这个纯粹的共同体中,我们逐渐认识了自己,重新定义了职业的使命和责任,重新定义了自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感。
三、疯狂成长的李亚敏老师
李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谈到了自己通过疯狂的成长来拓宽视野,还分享了自己两年的校长经历最后以失败告终。听到她这样开心地谈自己的经历,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是要规划自己的职业,要去体验、要去挑战,要发掘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产品。
可当李老师笑呵呵地谈到自己的失败经历时,我心里却在想,李老师当时一定是经历了非常痛苦的选择。但李老师却有选择体验痛苦的能力,人就是在痛苦中前行而获得生命的意义的。
李老师的学习涉猎真的是太广泛了,从职业规划师到家庭教育指导,再到心理辅导,以至最后竟然学到了如何当园长。从当初发表一篇文章感觉到高不可攀到现在的杂志约稿。注册“悦读·书桥”,编教材,做培训,这么多的成就首先来自于目标,有目标就有动力,其次是专业阅读和相信的力量。
“不要只低着头,要抬头看路,我们要想一想自己将走向何方。”这是李老师人生的经验,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