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圣学”?顾名思义成圣之学。之前在《儒说经典之大学论》中阐释过“大学”的内涵:大学者,成人之学也。这“大学”与“圣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确切来讲《圣学》是《大学》的升级版或终极版,是由人成圣的必经之路。
何为圣?圣者,君子也。然君子必为圣人,圣人非必君子也。君子之道为何?中庸之道也。故《中庸》亦为《圣学》。
过去有许多大师学者都对《中庸》进行过注释,但可能由于历史的因素,并没有通篇全面的解读,仅限于局部解析,甚至有些出现曲解现象。比如说对“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理解,很多人把“教”解读为“宗教”,把儒家定义为“儒教”,事实上儒家从来不是宗教,也从来没有成为宗教,关于这点在《儒教认知悖论》中已经阐释过了,这里不做赘述。通读全文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庸》所阐述内容是建立在《大学》的基础上,确切来讲是《大学》的升级版或终极版。以《大学》“三纲九目”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比如说《大学》讲“修身养性”,而《中庸》将其升级解读为“修身养道”。何为修身?两者也有区别,《大学》讲“欲修身者,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中庸》将其解读为“欲修身者,必知三达德”。《大学》讲“齐家”,《中庸》将其升级解读为“治人”。《大学》讲“欲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而《中庸》将其解读为“欲治天下国家,必为九经”。
接下来对《大学》《中庸》进行详细解析。《大学》讲“修身养性”;《中庸》讲“修身养道”。何为修身?《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庸》讲“三达德”。何为“三达德”?三达德者,知仁勇也。何为“知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何为性?何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又何以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何以治国平天下?《大学》讲“修身齐家”,《中庸》讲“九经”。何为“九经”?“九经者,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中庸》立足于《大学》基础,通篇以君子标准来立意。何为君子?君子者,中庸也。何为中庸?中庸者,中和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有四: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何为君子之行?“君子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顾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不变塞焉”。
如果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蒙学》是启蒙阶段,《大学》是成长阶段,《中庸》则是终极阶段。依此循序渐进,通过启蒙修身尽性养道显德立圣成君子,成就人生巅峰,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