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驻村干部“关键力量”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驻村干部作为连接上级政策与基层实践的“桥梁纽带”,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变量”。当前,贵州正锚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目标任务,全力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样板省,乡村振兴已进入精准施策、集中攻坚的关键阶段。唯有将驻村干部用对、用活、用好,充分释放其优势潜能,才能推动这支“先锋生力军”升级为乡村振兴的“硬核主力军”,为黔中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一、用对驻村干部,要精准配对显优势

乡村情况各异,需求千差万别:有的村庄群山围绕,交通闭塞,亟需打通对外通道、改善基础设施;有的村庄土地肥沃,却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有的村庄因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儿童多,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压力大。若“一刀切”分配干部,易出现“专业错配、能力脱节”,既浪费人才资源,更会削弱政策落地实效。帮扶单位作为统筹协调的关键环节,需做好精准对接:一方面深耕调研摸清“需求底账”,全面掌握村庄资源、短板与群众诉求;另一方面梳理建立“能力清单”,明确把握干部工作经历、特长与能力优势。通过“双向匹配”实现“人岗相适”,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例如,针对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的村庄,选派有电商运营、市场营销经验的干部驻村,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面对矛盾纠纷较多的村庄,安排擅长群众工作、熟悉法律法规的干部牵头建立调解机制。

二、用活驻村干部,要赋能放权搭舞台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兼顾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驻村干部扎根一线最懂乡村痛点,唯有赋予其项目申报、资源协调等自主权,才能让政策精准落地。这份权力,是组织对一线干部的信任,更是乡村振兴赋予的沉甸甸责任,当驻村干部拥有因地制宜决策的“指挥棒”,政策便能摆脱形式主义束缚,从“纸上”稳稳落到“地上”,实现对乡村需求的“精准滴灌”;资源便能打破层级壁垒,跨越高楼大院直达田间地头,转化为实打实的发展动能;驻村干部也能从“被动执行”真正转变为“主动谋划”的主心骨,做到敢于拍板、善于统筹、能办成事。唯有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乡村振兴才能既有产业兴旺的“硬度”,更有民生幸福的“温度”,最终绘就一幅充满生机、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现各地的实践证明,自主权的落地,终将让乡村发展“活”起来、“实”起来,村民的获得感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三、用好驻村干部,要严管厚爱强保障

中央关于驻村干部管理的要求,始终强调帮扶单位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严管方面,要重点强化日常管控与实绩考核。建立健全考勤考核、工作督查等制度,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严抓驻村干部在岗在位在状态,坚决整治“挂名驻村”“走读驻村”等形式主义问题;考核评价突出实绩导向,将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基建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等纳入核心指标,切实拉开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的差距,倒逼责任落实。厚爱方面,要聚焦激励关怀与问题解决。将驻村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直接挂钩,对表现突出者及时表彰奖励,在提拔任用、职级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让实干者有奔头、获荣誉;同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积极对接驻村干部工作与生活需求,及时给予指导支持,妥善解决食宿、交通、家庭困难等实际问题,让驻村干部安心投身于基层工作,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需以政策为纲、以实干为笔;基层发展的奋进征程,需以人才为基、以担当为翼。驻村帮扶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乡镇作为“一线指挥部”,唯有做好“精准配对、赋能放权、严管厚爱”三篇文章,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