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随
电影《永无止境》的主角艾迪·莫莱,原本是一个丢了工作、颓废潦倒、对生活失去兴趣的作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种能够激发动力的药丸,吃了之后,瞬间变得精神焕发、活力满满、灵感爆棚,并借此步入了上流社会。
老实说,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药丸,因为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实在太难了。
我们常常感到缺乏动力,并因此放弃一些本来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买了健身年卡,却只去了十来次;报了舞蹈课,却总是请假;说好了要学英语,结果追美剧还要看字幕。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动力吗?不,如果没有动力,我们根本无法开始。既然能够开始,说明我们对某件事的动力是存在的。至于放弃,是因为动力发生转移或者被削弱。那么,如何创造可持续动力呢?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一书中讲到:动力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策略,它既可控也可创造。也就是说,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1.动力是持续行动的根源
在了解动力之前,我们先来破除有关动力的三个限制性信念。第一,动力是固定不变的。很多人觉得,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保持下去,直至任务完结。但实际上,动力是不断变化的,它可能转移,也可能增强或减弱。没有人的动力会始终处于固定状态。比如,当一件事的难度超出你现有的水平时,你可能会知难而退,也可能迎难而上,与此同时,你的动力也在变弱或变强。
第二,动力始于兴趣。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产生动力。并且,兴趣越大,动力越强。然而事实上,即使我们觉得非常热爱的事物,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相反,就算你不是很喜欢做某事,但是有绝对清晰的理由,你也会坚持下去。比如,我不是很喜欢吃西兰花,但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K,并且能改善认知和记忆能力,所以我每天都会吃一点。相比于身体健康,有时候,喜欢与否并不那么重要。
第三,动力会瞬间产生或消失。并非如此,《无限可能》中讲到,动力是一个可持续过程,它可控、可变、可创造。它不是我们一觉醒来就会存在或者消失的,它需要一些方法去触动、创造和保持。
那么,如何找到并激发动力呢?
首先,找到最能激发自己的核心目的。这个很简单,只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就可以了。比如,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为什么这样生活?
当你的答案和内心的渴望相匹配的时候,你就会找到你的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也会对当前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接纳和认同。但如果不匹配,那么我们就需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我非这样不可?
换句话说,如果不这样,我能承担这个后果吗?或者,如果不这样,我还能用什么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这两个问题指向两种结果,一个是改变,换个环境或工作或住所;一个是顺从,只能改变自己的看法或方式。
当你在不停地追问和尝试时,你就会愈发接近你的核心目的。核心目的能够指引方向、改变行为、影响决策、塑造自我,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
所谓终极目标,就是你生而为人的使命。找到它,动力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只要你走在追寻目标的路上,你的动力就永远不会消失,它会帮助你一刻不停地走向你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终点。
其次,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分为两个方面,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目标的认同。
自我认同非常重要,当你用某个特定的行为定义自己时,你就会引导自己认同并做出这种行为。简单来讲,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体验到失败,直到它成为事实。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有关“启动效应”的研究:实验者分为两组填写问卷,一组问卷的表述是:对你来说,投票有多重要;另一组则是:作为一个选民,投票对你来说有多重要。然后,研究人员用公共投票记录来确认实验者是否投票。结果显示,后一组实验者投票的可能性比前一组高出13%。这说明,身份认同会影响你的决策和选择。
所以,当你有意识地想要做成某件事、养成某个习惯或者达成某个目标时,一定要先认同它,这样,你才会拥有巨大的动力。如果你不认同自己所做的事,却逼迫自己产生动力,那么,你不但会感到痛苦,还很难坚持下去。
此外,对目标的认同程度决定了你实现目标的程度。《无限可能》中讲到:如果你的价值观和终极目标不匹配,你就无法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你的行为必须以某种方式体现你的价值观,否则你就会缺乏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知行合一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要搞清楚,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这里,我们要分清手段价值和目标价值。比如,我觉得学习是最重要的。那么更进一步,学习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它让我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由此可见,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我真正的目标价值是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但是,如果我不是很喜欢学习的话,那么我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来实现我的目标价值。比如,工作、帮助他人或者服务社会。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一定要思考你的目标是否符合价值观,如果不符合,一定要及时调整。否则,不但动力会转移,方向也会走偏,还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情绪,变得抑郁。
然后,找到充足的理由。如吉姆·奎克所言:生活中所有的事都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收获回报。理由与我们的核心目的息息相关,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我们行动。
《无限可能》中讲:你需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背后,都得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即使这件事你不喜欢,但它对你来说有价值、有意义或者有利于你的长期发展,那么你就会去做这件事,因为它对你有用。比如,我以前不喜欢运动,但当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时,我想尽可能地活得长一点,所以我不但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也开始加强身体锻炼。而且非常自觉,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运动就难受。
所以,如果你觉得现在坚持在做的事情让你痛苦,这说明你还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充足的理由。找到它,你的人生之路才会逐渐明朗起来。并且,你会非常乐意做这件事,这就是理由的魔力。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是很认同某件事,就不要去做,因为强迫自己会加剧内耗,让自己变得筋疲力尽、丧失信心。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些发自内心排斥的任务或请求时,要学会拒绝。因为当你接受它时,意味着你拒绝了自己的需求。
我们对自己的爱,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保护自己的时间和能量上。在任何时候都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情绪、能量和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坚持做其他事的动力。
接着,想清楚自己的得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但相比于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所以,当我们不想做某事时,想一想,如果不做某事,你会失去什么。比如,如果不自己做饭,我们就会吃一些多油多盐的外卖,长期如此,不但浪费钱,还损害身体。很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里,吃外卖、喝奶茶是常见诱因。只要一想到我可能因为吃外卖而进医院,我就会自己动手做饭。
另外,想清楚得失靠的不是理智,而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做某事而产生的痛苦,你就会做出彻底的改变。我们要利用痛苦,而不是被痛苦掌控,这样,我们才有成长的机会。
最后,还要克服压力。动力的天敌就是压力。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皮质醇激素就会被释放出来,以减轻我们身体因为压力而产生的麻木、僵硬。但如果长期承受压力,皮质醇激素可能会导致大脑无法正常工作。
哈佛健康博客中有文章称: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慢性压力会重构你的大脑。并且持续的压力会增强大脑用来处理生存和威胁的部分,而弱化负责复杂思维的部分。简单来说,长时间的压力会让你变得只想吃喝逃跑,而不动脑思考。那么,该如何克服呢?
第一,睡个好觉。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缺乏睡眠,我们就无法在大脑中形成或维持神经通路(这些通路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快速做出反应。
华盛顿大学临床精神病学副教授琴·金博士也表示:大部分精神和身体障碍和睡眠不足有关,其中包括抑郁、易怒和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证明,睡眠实际上是大脑的清洁过程。当我们睡觉时,大脑中的血管和淋巴管会冲出白天新陈代谢积累的废物,清除神经毒素,分配促进细胞修复的成分。
经常熬夜会导致大脑废料的累积,可能会诱发阿尔兹海默症。并且,补觉也无济于事。如果把你的大脑当作厨房,想象一下,一个月不打扫,你的家还能住人吗?大脑也是一样,长期熬夜,会损害神经。不去改善,就会引发病变。
而充足的睡眠会让我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学习,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并对接下来的事件保持热情和活力。
第二,关注当下。分心会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因此产生压力。为了避免分心,我们需要提高注意力,而提升注意力最好用的方法是——冥想。
冥想会增强我们的免疫力,降低焦虑,增加大脑灰质。而且,它很简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呼气,并感受气息的变化。如此循环至少三分钟,你就能把心收回来。长此以往,你就会专注于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并做好。这样,压力也会随之而降低。
第三,避免拖延。《无限可能》中讲到:未完成的任务会带来压力,进而削弱动力。俄罗斯心理学家布尔玛·蔡格尼克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未完成的任务会造成紧张感,且任务在完成之前,会一直是人们思维优先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未完成的事件不但让你担心和慌乱,还会占用大脑运行内存,影响思考和反应速度。
更严重的是,心理学家哈达萨·利普斯基克也说: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拖延的工作,会频繁地导致负面思维。这会让你失眠、焦虑,并进一步影响到你的精神和情感状况。
一个小小的拖延,就会打乱我们所有的生活节奏。如何解决呢?很简单,分解任务,逐个完成。当你把任务分割成小块时,完成它的步骤就会清晰起来。而且,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你就会离完成整个任务更进一步。
即使你没有完成整个任务的动力和信心,你也要迈出第一步,这会减轻你的紧张感。比如,写书评一开始对我来说很难,但当我读完一本书,找出书中的重点,学会书评的格式,列出完整的大纲后,写书评就变得简单起来。
《无限可能》中讲到:归根结底,动力是由许多习惯和惯例组成的,它会让你在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指引下,拥有周而复始每天都会做某件事的力量。所以,动力不但驱使行动,还会形成习惯。
2.习惯是动力的维持状态
各项研究表明,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40%—50%都是习惯的产物。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一半是由自动性支配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所言:如果没有习惯回路,大脑就会被海量的日常琐事压垮,停止工作。
《无限可能》中讲到,习惯是在动力的驱使下养成的,它让我们生活中那些重要的基础部分自动运转,大幅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效率,并使我们从中受益。然而,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有益的,我们需要改掉那些影响生活的坏习惯。
畅销书《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认为,我们每天重复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健康、财富和幸福感,了解如何改变我们的习惯,意味着我们可以自信地掌握和管理每一天。简单来讲,改掉坏习惯并不是要终结它,而是替代它。
如何改掉坏习惯呢?动力是关键。福格行为模型指出,想要促进目标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充足的动机,足够的能力,以及有效的触发。只有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行为才会发生,习惯才会改变。
首先,动机分为三种,一是快乐/痛苦,这是最直接的动力,比如,当你觉得吃火锅会让自己开心时,你就会去吃。二是希望/恐惧,这是通过期待来产生动力的,比如,你很想考第一名,你期待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你就会努力学习;三是社会认同/反对,比如,抄袭犯法,你就不会去做。
其次,能力就是简单性,当我们觉得事情非常简单时,我们就很容易去做。当然,能力的评估包括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社会偏差和非日常惯例。换句话说,当你觉得时间、钱、体力和脑子都够用,以及这件事符合社会规范且没有太超出日常惯例的范围时,你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它。
最后,触发行为的方式也有三种。一是激发,指能够立即引发某种行动的触发,比如你一打开电脑就想学习;二是帮助,指在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才有完成某事的动力,比如必须有一个提词器,你才能拍出更好的视频;三是信号,当你既有动机,又有能力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来触发你的行为,比如闹钟一响,你就会去睡觉。
当我们拥有形成某个行为的强烈动机、适配能力和有效触动时,我们就可以换掉坏习惯,再养成好习惯。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中显示,形成新的习惯回路平均需要66天。习惯回路包括提示、渴求、反应和奖赏。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发现房间很暗,这是提示;你觉得需要亮光,这是渴求;然后你打开了灯,这是反应;最后你感受到了光明,这是奖赏。
养成新的习惯,需要以下四点:第一,确保你的确想养成这个习惯,只有发自内心的需求才会激发动力。
第二,评估要养成的习惯和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如果你本来就很难完成某件事,那么将它转化为习惯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要养成的习惯是你擅长或者努力了可以做到的,那么就有可能成功。
第三,为自己的新习惯建立一个有效触发,比如手机备忘录或者便签提醒。
第四,利用好晨起时间,一日之计在于晨,要想让大脑在一天之中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我们需要利用好晨起时光,因为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比如,一醒来就玩手机会让你觉得大脑混沌,整日迷糊。
可见,动力养成习惯,习惯维持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并且,持续保持的动力会带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3.心流是动力的最终形式
什么是心流呢?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这样描述:心流是一种状态,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一项活动中,似乎其他事都不重要,这种体验能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所以人们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愿意享受这种体验。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让你废寝忘食并甘之如饴的状态就是心流。
《超人的崛起》一书的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创立了心流基因组计划,并将心流分为四个阶段:挣扎、放松、心流和巩固。
挣扎的状态与心流的状态恰恰相反,这一阶段,你需要深入挖掘,找到进入心流的条件,可能是学习研究,可能是头脑风暴,还可能是任何你专注的事情。
放松是心流之前的休息阶段,你可以散步或者深呼吸,从而集中注意力。当你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阶段。
巩固是最后的阶段,你需要整合在心流阶段完成的所有事情,通常情况下,你会感到有一点失望。因为当你处于心流状态时,各种有益的化学物质会在你的大脑中发挥作用,而当心流结束时,大脑的兴奋状态也会接近尾声。但是,下一个周期很快就会到来。
《无限可能》中提到,心流是世界上最令人上瘾的状态。当你体验过心流状态后,就会动力十足地去完成各种能够带来心流体验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没有进入心流状态却被迫完成任务,你会感到非常疲惫。不仅仅是因为动力不足,还因为这个过程很难让你感到快乐。
那么,如何找到心流状态呢?
第一,避免分心。《无限可能》中说,如果在做某事时分心,你可能需要至少20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进入之前的状态。
第二,留出充足的时间。正常情况下,进入心流状态最少需要15分钟,而真正达到巅峰状态则需要45分钟左右。所以,规划时间时至少要留出90分钟,120分钟最好。
第三,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流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前提是做自己喜欢或者认为重要的事。如果你正在做的事让你感到心烦、厌恶或者枯燥、乏味,那么你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第四,目标要清晰。阻碍我们进入心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标模糊,漫无目的是很难进入心流的。但如果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想到它你就会感到兴奋,那么你就能深深地沉浸在这项任务中。
第五,要处于舒适区边缘。因为太简单会无聊,太困难会沮丧。走出舒适区但不远离舒适区,做稍微有点挑战性的事情最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这些挑战会让你保持兴奋感,并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投入进去。
所以,动力带来心流,心流催生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你做某件事的动力越强,就越容易达到心流状态,而体验过这种极致愉悦的感受后,你就越有动力去做能够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事情。
《无限可能》中讲到,动力要靠行动去争取,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并使用动力。而且,动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当你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不想工作的时候,你可能正在动力十足地玩手机。
事实上,“我缺乏动力”才是最大的限制性信念,它会催眠我们挖掘动力的意识,直至放弃任务。但其实,只要我们找到生命中的热爱,明确人生的终极目标,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让心流状态成为常态,我们就会创造出强大的、可持续的动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