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难免有要向别人求教、求助的时候,或者遇到别人向我们求助的事,为什么有时可以如愿以偿,感激不尽,有时却又被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呢,那就说明这里面还是有文章的,那么有哪些让人讨厌、作死的求助方式,怎么做才是正确地姿势呢?
一:直接发“在吗?”。在没有铺垫、没有礼貌的招呼时直接发“在吗”,一般提问者直接发这两个字的时候会让被问者抓狂,为什么呢?你可能是想试探性地想问下对方的状态,但对方就可能陷入懵逼状态:回复在吧,不知道你后面是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完全不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也就是让他处在一种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如果是你,不抓狂才怪呢。那回复不在吧,又显得自己虚伪,明明在回复信息却又说不在,这不睁眼说瞎话么?但你明明现在没空,或者说正集中精力在工作,你就是抽不出身啊,所以你也会纠结:不搭理吧,有失礼貌,回复你吧,你可能没完没了,也可能你也帮不上忙,但你的正常节奏却被打乱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发“在吗”一类的信息时会石沉大海的背后原因:因为直接视而不见不想回复了,这样可避免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那开始提问或求助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礼貌的招呼+精心准备的问题+方便时再回复。这里面有3个方面的信息:
1、礼貌的招呼在前,这说明你是诚心的、有修养的、谦虚的,对别人是尊敬的,这会让回答方对你有最初的好印象,能增强他愿意回复你问题的意愿度。
2、精心准备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有时比好的答案更重要,你精心准备了这个问题,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的思考,是与被问者专业领域相关的,并且是从网上百度、知乎上搜不到的,这里要说明的就是:能百度的就不要问了,自己勤快一点就好,不要给别人增加麻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所问的问题不属于大而全的傻逼问题,而是非常具体的、明确的,比如不要问个人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如何突破啊、微信如何引流、个人品牌如何运营等等,这些问题在对方不了解你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三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所以不要随便问。
3、方便时再回复,这就是把回复的主动权交给回复方,答与不答、什么时候回答都是对方的权利,而不是坐等回复强人所难,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会让你赢得更多好感。
二、总想“白嫖”,只做伸手党:微信上经常会有人直接提出这样的需求:有没有什么表格、方案、制度发一份;或者收到这样的请求: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你帮我解答一下;又或者当下遇到什么困难,你帮我一下。凡此种种,就是作死的求助方式之二——只想白嫖的伸手党。总想着走捷径不劳而获,总想着直接占有别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成果,好像人家就欠他似的,在这些人的认知里,好像他要的东西就是你的举手之劳,他一开口你就要立马满足他,否则他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攻击。殊不知人与人交往遵循的都是价值互换原则:你能给别人什么,别人才会给你什么。没有谁天生欠你的,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如果你真心求助,那就要想着你给对方带去什么价值:是发个红包表示感谢,还是你利用你的优势帮别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总之要么给人利益价值,要么给人情绪价值,反正你时刻要记住价值互换、公平对等原则。
还有就是不要指望别人直接给你现成的答案、方案,比如有的人说帮我把简历优化一下,要不重新帮我写一份简历,要知道被求助方是帮你指点迷津的,不是帮你干活的,不要想着当甩手掌柜,没有人有义务帮你做一切。
三、不要有“羞辱”对方的行为:比如发特别小的红包,比如言语攻击。不管对方对你的求助给予的答案是否让你感觉满意,或者说真正帮你解决问题,你都要表示感谢,而不是像农夫和蛇那样反咬一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也许你的问题超出了别人的能力范围,别人能给就是如此,所以你不要有过高期待。另外就是发特别小金额的红包,当然你可能会说红包不就是用来表示感谢的吗,大小并不重要,那多大才合适呢?你以为别人是缺你那几块钱么、别人的精力与时间就值这么点钱?相对于你想解决问题及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你适当的投入都是应该的、值得的。也许你会说我现在收入不高,给不了多大的红包,但只要你是坦诚的,被求助者也会表示理解,因为他也真的不缺那三、两百元钱,他也可能会把那个钱退还给你,毕竟他想要的是你的态度,他需要的就是那份尊重。
总之,提问或求助就要长点心,就是要学会尊重对方,不要有那些作死的行为,你将会有更多收获,毕竟这些有智慧有经验的人给予的意见,能让你醍醐灌顶,少走弯路少掉坑,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