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四十五【陈九川陆】。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崇一说:“先生的‘致知’之说主旨阐述的非常精微透彻,难不成已经到头了?”
先生说:“你为何说得这么轻易?你用功半年,看看怎么样?你再用功一年看看怎么样?下功夫时间越久感觉越是不同,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知为什么,此刻我反而感觉自己特别能理解先生的心情。
放下自以为是,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明白、学到、体会到了,但未必是真正的明白、通透。时间越久,越下功夫,感受就会越深刻。致良知的境界无穷尽,层次也不尽相同。
先生问九川:“对‘致知’有什么体会?”
九川答曰:“自己感觉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用功找不到入手出,没现在有恰到好处的感觉。”
先生说:“由此感受到你是在身上用功体悟,和仅仅听讲是绝对不同的。”
听别人讲道理,那只是别人的道理。只是理上明,理上不一定真正明白。只有事上磨,境上练,让做到成为事实,道理才活现到自己身上。切不可轻忽、慢疑。体会“致知”的真理,诀窍。当我们往深处体会,就会每天有新的认知,功夫无止境。
“致知”二字是千古一来圣圣相传的秘诀,“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良知人人本自具足,轻忽慢疑者是体会不到的;切实用功又不得要领的人,一旦清晰、明了、通透,如虎添翼。
先生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当我们真正觉悟后会发现,没有真正的觉悟,天理、良知本该如此,不存在泄露天机。只是通过“致知”,在“知”上下功夫,恢复到心之本体,本来的样子。我们内心的宝藏便是良知。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屈老师家书《学习致良知这一年》。让我看到了一位心怀谦卑,热爱学习,善于自我反思的智慧型人才,为我们的学习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人以阳明心学为媒介,以良知为准则,以“知行合一”、践行为行为规范。
如同屈老师所说,四十多年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们戒胜心、傲心、惰心、攀比心,曾经被蒙蔽的私欲心随之逐见天日。所以,感谢不断努力的自己。
听王老师点评责善,通过优秀功课感受到每一位家人学习后的改变。从诚意班一路踉踉跄跄走来,担当以后遇到太多的棘手性问题,说心里话,一开始担当时,心有过无数次的退缩,因为有过太多的迷茫,不知道下一个明天该如何走,不知道我还能撑多久。但丝毫没有动摇过继续学习下去的心。如同昨天晚上和霞姐聊天时说到的,应该感谢不断学习的自己,如果不学习真不敢想像此刻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霞姐告诉我:“我一定会坚定的走下去。”
我说:“霞姐,自从学习阳明心学以来,我就没想过要退出。真的,我改变了太多,应该感谢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感谢曾经的过往。”哭着走过,笑看未来,活出每一个当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