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非典,禽流感,新冠等疫情的发生,疾控中心的名字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是疾控中心的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他的工作性质与一般的医疗机构有何不同?大部分人还不是非常清楚。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疾控中心的作用。
疾控中心,全称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中心按级别分为:国家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市级疾控中心,县、区级疾控中心,乡级防保站(或乡级医院的防保科)。
要想解释疾控中心的工作性质,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可以把它讲清楚:
比如在旅游区的海滩,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游泳。突然有一天,意外发生了,你在游泳的时候,不慎溺水,你的生命岌岌可危,这时有急救人员对你进行抢救,人工呼吸,心外按摩,终于把你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你一定特别感谢那些抢救你的医护人员吧。
但是这个海滩上还有另外一类人,你平时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他们。他们在海滩上巡视,提醒大家海里那个区域有礁石,前方多少米有海沟,涨潮前需要提前回到岸上,游泳时如果有危险的隐患都提前预判,并阻止其发生。
这两类人,第一类就是医院的医务人员,第二类就是疾控中心的防空人员。
从表面来看,医务人员的工作效果更明显,更直接,所以往往能够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美。
而疾控人员的工作效果,虽然没有医务人员的效果明显,但你不能以此来低估疾控人员的工作的巨大价值。
医务人员,不管如何的抢救,可以说都是一种后续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措施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的。
疾控人员的工作往往以人群为单位,他们的目的就是消除影响人群的危险因素。
例如,针对传染病的流行做出判断,针对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慢性疾病进行干预,针对工作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以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危险的发生,特别是对人群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扁鹊见齐桓公》大致意思是:扁鹊对齐桓公说:在我们家,我的医术不是最高的。我的二哥,在病人刚刚得病,还没有显出症状的时候就给人医治,使其好转。但他还不是我家医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是我大哥,他可以提醒别人使其不生病。而我则是在病人症状严重时才医治,虽然我的名声在外面大,但医术其实并没有我的哥哥们高明。
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疾控人员的工作就是“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也可以叫做“上游思维”。
就是在危险没有实际发生前,预判到危险的发生。
一直以来,我国的疾控部门和医疗部门都是在卫健委的领导下工作的。
这样的好处是,疾控部门和医疗部门可以在卫健委统一的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工作。
但这样安排也有一个弊处,因为卫健委长期以来都是把医疗建设放在第一位,主要领导也都是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而疾控部门的话语权相对而言比较轻微。
这个弊处在平时还好,没有显出大的坏处。但一旦遇到大的疫情要爆发时,疾控部门的意见,有时在疫情发生前,往往得不到行政机关的重视,这就贻误了把危险消灭在萌芽时的战机,从而给后续带来重大的损失。
最近,听说我国已经成立 “疾病预防控制局”。
这显视国家要加强疾控部门的权威性,法治性,专业性,并给疾控部门以更大的话语权和建议权,必要时用雷霆手段把危险消除在开始阶段,避免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试想一下,非典疫情,新冠疫情,如果能够早一些采取措施,进行传染病的强制隔离,那我们后续也不会付出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补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