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在⼤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与之⾷;若以⾐⾷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反以为尤矣。”《寄李道夫》这篇书信中,感受到了阳明先生对学绝道丧的无奈,对于世人不接受甚至诋毁心学的无奈。人们都被俗事缠身,却忽略了我们这一世最重要的使命——修心。心外无物。当人们被俗物缠身时,是没有心思去修心悟道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时只想直接得到衣食。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执着于外物而更加迷失了自己心。所以对于生活在波涛汹涌中的人们,要先把他们拉上岸,让他们找到本心,再去传授他们获得衣食的技能。假如被他们卷入,他们缺衣食我们就给他们衣食,这不但不是真正的帮,反而会留下隐患。
从这里也引申出一个点,当我们的生活波涛汹涌一地鸡毛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修心,需要提升内在了。因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把心修好了,外在自然平顺。所以外面出了问题,不要浪费精力在解决外面这个问题上,而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修心上。孩子出了问题,往往都是父母自己内在或者夫妻关系有问题。很多孩子辍学厌学,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根结。曾经接触一个孩子厌学在家的,后来经过梳理发现是孩子的父亲因为自己母亲去世,觉得自己没尽孝一直在内疚中出不来,所以家里面父亲的角色缺失,孩子就留在家里弥补父亲的位置。这个案例特别经典,刚开始这个父亲一直在找孩子的问题,找来找去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尽孝产生内疚也只是一个说辞而已,难道母亲的生命她自己不能负责,需要孩子尽孝才能延续吗?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个父亲跟他的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对母亲有依赖,需要用孝子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是他忘记了,首先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其次他才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儿子。
所以当周围任何事出现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这颗心上下功夫,是解决问题之道。曾经自己身上也是一团乱麻,后来走在修心路上之后,外在的乱麻也慢慢捋顺了。修心是一个枯燥缓慢的过程,但是看似慢实则可能快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