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儿子定下了规则——周五下午放学之后可以尽情玩耍,但周六周日得用一大部分时间去学习,尤其是语数英三科。
儿子欣然接受。
刚才,等到我整理好自己的材料走出书房,儿子和他的玩伴正在窃窃私语,应该是密谋着怎样去他们共同的朋友家玩游戏。
见到我出来,儿子的玩伴说他想带着我儿子去上英语辅导班,我果断地拒绝了,因为我已经猜到了他们心里的小九九。
很显然,儿子留在了家里学习。
是的啊,孩子是真的需要管教的,你只要向他提要求,给他制定好规则,他一般来说是能够做到的,并且不会对你的要求或规则置之不理的。
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孩子的心里埋下规则的种子,虽然规则常被视为约束的代名词,但若以智慧的眼光审视,它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如何让规则真正助力孩子成长?家长需把握三个关键:智慧地播种、耐心地浇灌、艺术地修剪。
智慧地播种:规则不是枷锁,而是成长的“脚手架”。
比如,3岁的孩子玩玩具后满地狼藉,与其说“必须收拾”,不如递给他分类收纳盒:“小汽车的家在这里,积木的家在蓝色盒子里”。将规则转化为游戏,让孩子感受秩序之美。
比如,制定“屏幕时间公约”时,让孩子提出方案(如“每天看30分钟动画片”),家长补充限制条件(如“需先完成作业”)。孩子因“被尊重”而更愿遵守。
耐心地浇灌:在反复中扎根,在试错中成长。
比如,当4岁孩子主动分享玩具时,不简单夸“真乖”,而是描述细节:“你愿意把最爱的消防车给妹妹玩,她笑得好开心!”
比如,若孩子某天拒绝收拾书包,可问:“今天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试试‘书包三步整理法’?”
艺术地修剪:灵活调整,让规则生长”。 因时而变:规则随成长迭代;因事而宜:特殊情境灵活处理。
比如,雨天孩子想踩水坑,可约定“穿雨鞋玩10分钟,回家后自己擦干地板”。既满足探索欲,又培养责任感。
规则教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爱”的修行。它需要家长放下控制欲,用智慧与温度将规则转化为孩子内心的灯塔。当我们不再把规则当作驯服孩子的缰绳,而是视为赠予他们的人生导航仪时,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