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摩西奶奶的这段话:“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摩西奶奶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在76岁才开始画画,80岁时在纽约举办个人发展后风靡美国。到101岁去世时,摩西奶奶一共有1600幅绘画作品。
摩西奶奶用她的行动向我们证实了:一个人只要心存目标、心向远方,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可仅仅想用这段话来驱动更多的人自我改变说服力远远不够。因为有人会说,开始并不等于实现自我改变;因为从开始到实现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条路需要我们能力、自律等要素的支持才可以走下去。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来解释为什么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呢?它就是心理学家陈婕君的《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
陈婕君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她在《可塑的我•自我改变的35堂心理课》这本书中,从心理学角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因为可塑性,我们可以获得内在驱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创造自己,所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一、珍视可塑性,重新认识自己
什么是可塑性?《可塑的我》中作者指出:“人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表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便是人的可塑性。”当外界事物与我们的内心或者现状发生冲突时,化解冲突的过程便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面对冲突,我们如何想又如何处理呢?心理学家把人们遇到事情时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命名为“心理基因”。
受原生家庭、教育、社会、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想法以及方式各一,心理基因会呈现的积极与不良的两种状态,不同的心理基因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尤其是不良的心理基因会固化我们的认知与行为,束缚我们的手脚,不利于自我改变。所以,人生可塑的关键便是重塑具有积极心理基因的自己。
积极的心理基因具有哪些表现呢?《可塑的我》中作者主要讲解了四个方面:安全感与信任感、自主性与能动性、心理韧性、自我整合。它们分别指什么呢?
安全感与信任感指具备自尊、自信能力;自主性与能动性指能够通过自我驱动主动选择目标,并能积极调节情绪,灵活处理困难的能力;心理韧性指坚毅力与柔韧性;自我整合指能够准确描述自己并接纳自己。
理解了积极的心理基因后我们需要参照以上四点对自己进行心理基因评估,然后再打造自己积极强大的内心基础。《可塑的我》中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从一件真正的可以完成的小事开始,发展自信和信任感。跟《微习惯》的本质一样,从最小能完成的量开始,比如一天阅读5页、一篇读书笔记。
第二、思考自己的诉求,尊重自己,锻炼自尊。要考虑自己的真实需要,不要为了不好意思委屈自己,比如可以学着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
第三、借助思维导图每天分析生活中的一件事。
珍视可塑性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基因可以帮我们坚定自我改变的信心,为自我改变打下心理基础。但仅仅有信念、信心还不够,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创造自己。
二、正确选择,勇敢创造自己
说到这,有人就会问:想要行动从哪里开始呢?如何做出选择呢?《可塑的我》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选择标准:一是遵从内心,二是“四维度法”。
帮助我们做出用行动创造自己最关键的点就是:在寻找自我发展的突破点时,要遵从内心,优先关注自己的感受进而确定是真的喜欢这件事还是出于功利心。
十年如一日的做一件事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如果出于功利心很难坚持也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选择喜欢的事,坚持便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无论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只要它适合自身性格特点的,我们都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正是因为跑步合乎他的性情,他才能坚持跑步20年之久。
在前行的过程中,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能积极地坚持并做出成绩,从而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给予自己内在的精神滋养。但仅仅是喜欢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判断自己喜欢的事是否适合自己。
《可塑的我》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判断的小工具,我把它称作“四维度法”。具体是什么呢?
第一个维度:自信。选择的这件事是你产生了挫败感还是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第二个维度:收获。除了谋生的收入,做这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收获,比如知识增长,情感账户有所增加。
第三个维度:力量感。选择的这件事是否增加了我们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力量。
第四个维度:取舍。能否大胆舍弃这件事中不合理、增加内耗的地方。
将遵从内心和“四维度法”小工具结合起来,我们一定可以选择出最佳的目标。能够做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事便是一种幸福。
就像格拉宁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有了正确选择,并通过坚持不懈、不断调整,我们终能发掘并提升出自己的各种能力。但自我改变的道路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成长的道路必须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加持。
三、链接他人,睿智享受关系
自我改变不仅要自我发展,还要注重人际关系发展。这就需要链接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能力。
良好人际能力的本质就是高情商能力。什么是高情商能力呢? 《可塑的我》中作者认为:“高情商的人不仅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体察和兼顾别人的情绪,并且有能力在双方的情绪以及交际方面找到平衡点。”
高情商能力不是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察言观色,会说话,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这样的认知过于狭窄。高情商是一种高级平衡力,拥有高情商者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首先能够平衡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情绪;其次有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够理解对方的诉求、准确体会对方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找到双方情绪的交集,迅速做出有利于双方的决策,促使双方都可以进步。
如果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高情商,高情商可以理解为摒弃零和思维,运用双赢思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习惯之一就是双赢思维。
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就需要用我们的高情商能力使双方冲突化解到最低,实现利益共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双赢思维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
如何发展高情商能力呢?结合《可塑的我》以及我自己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自我整合能力,即认识、理解自己的能力;第二、共情能力,即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能力;第三、双赢思维能力,即统筹双方目标,达成共识的能力。
只有通过成熟的人际互动,才能享受和谐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成长。
行走在路上,泥泞沟壑,不如意之事总来造访,于是想在混沌间通过做某件事提升自己。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因为工作太忙、事务太多将这件事做的断断续续,几无成绩。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讨厌自己、怀疑自己?甚至一度焦虑、迷茫、停顿、恐惧?觉得人生会像现在的状态延续下去。
我就这样定义了我自己吗?为什么我想突破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可塑的我》告诉我们,要想解决我们的问题,必须坚定信念谋求发展,减少内耗宽容自己,遵从内心创造自己,理解他人滋养自己。
只有抛开错误观念,用行动提升认知,才能真正重塑自己。汪曾祺说:“那一年,花开的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了你。”希望那一年,那一天,你遇见的,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