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规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精神、勤于反思习惯、自我管理意识、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等的载体,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规范,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活。在基于规范性文化的基础上更突出班规的价值性文化引领作用。
让制度满足学生发展人格、塑造人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坚定未来公民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提升社会参与能力的需求。
学生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是在一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不可能有高素质。
在让学生服从管理与自主管理之间必然会有冲突与张力,班主任能够驾驭这些冲突与张力就体现了班主任的智慧与魅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这种规范,教师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中,培养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自发遵从,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社会化。如果基于教育的目的制定班规,那么在基于规范性文化的基础上,更要突出价值性文化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以规则为中心,关注学生是否遵守了规则,还是以成长为中心,关注对学生关于我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指导和引领,进而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规则背后的伦理道德,引导学生感受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也是班主任的矛盾之处。
班规不仅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会影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还能带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实施班规时,不能只把班规放在规则的归属类别来理解,而要把班规放在班级中,发现其特有的种差属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之以法提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即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法,而应是情理,教师在运用法的时候也要兼顾情与理,以打动学生、教育学生为根本。
提示班主任要理解管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不管,班规正如拉满的弓却不轻易把箭射出去一样,要看准适合的时机、找准最佳的教育契机去运用和强化。
班规具有公共性,涉及个人生活的内容,一般不建议放入班规中,班主任应该重视对这些个人习惯的培养,但不应把此作为班规的重点。班主任可以依据班情、学情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定班规、执行班规过程中,你要避免因迁就个别学生而做出有失公允的决策。
班规使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第一、不要把规范性发展成强制性,第二、不要把规范性演变成功利性。教师要把这种外在功利结果作为学生内在成长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外在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在成长。
班规具有道德性,让学生认同制度、把遵守制度内化于心还需要发挥制度背后的道德属性的作用。人具有自主的价值属性,对于任何一条规定,都应当让受教育者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把他们理解为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班规的道德属性体现在:第一班规的内容体现了道德性,第二班规的实施过程体现了道德性。
任何一条规范,如果它与做人的要求相符,那么实际上我们尊重的是人性的光辉而不是规范。可以说规范的伦理价值永远是相对的,而人性的道德价值才是绝对的。
人们不再把制度看作高高在上的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要审视制定制度的价值理念是否正确,个人的自由精神追求是否能在制度遵循中被接纳和被尊重,教育性是制度的首要属性,其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过程育人,学生在制定班规何习得班规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二结果育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应比较哪种处理结果对学生成长是最有积极影响的。
学生是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引导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
制度可以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润滑剂,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影响人的价值观和塑造人的行为,但如果制度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他的关爱,那么制度所发挥的功效会适得其反。
制度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可,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建立了以信任为基础的情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