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位寡妇,35岁。多年来,她一直能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羞辱她、怀疑她贞操的声音。在她看来,声音如此清晰,肯定是通过屋子里或身体中的某个装置传递给她的。她的想法支配着她,迫使她去思考这些想法,同时又重复地听到这些想法……
根据诊断标准,她患的是精神分裂症,而且患病差不多有十年了。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生活功能受损为特征,并伴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障碍和不当情绪反应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伴有阳性症状(出现了不该存在的行为,比如说,社交活动、情绪反应、表达和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减弱)和阴性症状(本该出现的行为缺失了,比如说,情感淡漠、贫语症和无动机)。这当中,阴性症状通常较稳定,并且难以处理。
有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和智力之间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他们情绪的表达与当前的经历无关。
比如说,有人莫名其妙地傻笑或哭闹,有人对不好的消息没反应。
并非所有患者的情绪和智力都是分离的,患者的症状差异非常大。
查阅病例,你多半会发现,虽然许多病人同样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是他们之间却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精神分裂症最开始的显著症状是什么?
有研究者指出,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特征是思维紊乱;研究称,这是皮质、杏仁核和丘脑的异常反应导致的。
2.
好了,假设你是一个「好心人」,学到了一些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这时你发现身边谁谁谁近来生活功能有异样,并且伴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和不当情绪反应,你会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并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扭送精神病院,对不对?
别着急。你事先应有所鉴别,排除其他可能出现相似症状的情况。
比如说,精神病性的心境障碍患者通常伴有妄想,有的还有幻觉。
再比如,一些伴有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人之所以有这一类的症状,是因为长期服用可卡因、迷幻剂、天使粉之类的药物。尽管不很确定,但一些人停止服药后就会从这些症状中恢复。要知道,相比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更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还比如,前额叶损伤或肿瘤、颞叶损伤或肿瘤、亨廷顿病之类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再就是,有些人听力下降了就认为别人在窃窃私语,于是开始担心别人在偷偷议论他,结果发展为被害妄想。
此外呢,营养不良、食物过敏、体力透支也可能产生幻觉和妄想。
…………
3.
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在不同国家的流行率是不同的,范围从0.1%~2%,但大多数国家介于0.5%~1%之间。
与实际相比,这个评估数据的高低取决于纳入了多少轻度的病例。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的流行病调查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那么,是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真的下降了呢,还是仅仅由于精神病学家的诊断不同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过,可以确定,即便现在,临床上也完全有可能作出比实际情况要轻一些的诊断。
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临床上会尽量避免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4.
临床上,有研究者记录了精神分裂症中许多无法解释的奇怪现象。
比如说,I型糖尿病(青少年起病)患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均值,而II型糖尿病(成年期发病)患者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于均值。
再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增高,而患呼吸系统癌症或脑瘤的概率低于均值。
还比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或过敏就非常少见。
再就是,在怀孕期间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女性患者通常生的是女儿,而那些分娩后很快就出现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通常生的是男孩。
此外呢,许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都有一种特征性的体味,而且他们自身很难闻到该气味。
…………
这些奇怪的现象与许多经典理论有出入,是一个个待揭开的谜团。
5.
精神分裂症是如何造成的?相关的研究很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生季节效应」;许多研究表明,冬末春初出生的人最容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那么,在出生季节效应的背后,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产生作用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病毒感染。也就是说,孕妇在秋季受到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其他病毒在秋季最常见),影响了冬末春初出生的婴儿大脑发育。
有研究者还发现,如果上个秋季的气温低于正常水平,那么在次年冬末春初出生的人当中,患精神分裂症的相对人数会更多。这又如何解释呢?研究表示,这是因为寒冷的秋季减少了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
一些研究还显示,出生季节效应主要发生在城市,乡村几乎没有。
如果病毒假说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推论,无论什么季节,流感结束后出生的婴儿中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应该更多一些。数个研究也确实观察到这个现象。
此外,儿童时期的某些感染也多半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比如说,成年之后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可能在其童年有过养宠物猫的经历。在这早期经历中,患者感染了一种寄居在猫身上的寄生虫——刚地弓形虫——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并导致了记忆减退、幻觉和妄想之类症状的出现。
血液测试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弓形虫抗体水平高于常人。
简而言之,许多精神分裂症的病例都是感染(包括病毒、寄生虫)所致。这一机制提供了除遗传和其他影响之外的解释,同时也补充了遗传及其他影响。
6.
说到感染,有一个问题使很多人感到困惑:对于那些二十岁之后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人,我们如何证明他们早期大脑就发育异常了?
这一过程可能并不像最初看起来的那么让人不解;为什么这样讲?
一方面,许多在成年期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注意力障碍;再就是,在精神分裂症中通常出现受损的前额叶皮层区域发育是非常缓慢的,其功能一般要到将近二十岁时才发育完全。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损害了新生猴的前额叶皮层区域,并随后进行了追踪测试。在一岁的时候,这只猴子的行为还算是接近正常的,但是在两岁的时候,就出现了明显的异样。也就是说,大脑损伤的后果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恶化。
前额叶皮层损伤的影响在年幼的时候最小,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在这个年龄还没有参与太多的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受损区域开始承担重要的功能了,影响就显现了。
7.
在文章收尾前介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精神分裂症成因的。
克他命,作为一种麻醉剂,被用于在外科手术前麻醉儿童和动物。但对成年人并不常使用,因为患者苏醒后,常有精神病症状发作;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却没有这种现象(也许有人会想到大麻的活性成分THC,它在儿童中也没有精神效应)。
为什么克他命只引起成人的精神症状?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青春期后才显现的事实是个巧合吗?没人知道答案。
不管怎么说,一些发现支持「开始于青春期前后的生长发育变化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的假说。
8.
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之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被禁闭在精神病院,那种环境可能使他们的病情更加恶化。现如今,因为药物和门诊治疗,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远没有之前那么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即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方面比第一代药物的疗效要好一些(其中,氯氮平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不过,相比第一代药物,第二代药物也不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9.
抗精神病药物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了,那么还有人需要心理干预吗?
要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许多患者服药后急性症状得到了控制,但仍然会表现出一些阴性症状,尤其是动机和社交方面的问题。
此外呢,许多患者在找工作、维持一份工作、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应对生活中的冲突,以及获得必要的医疗或者精神病护理等方面都是有困难的。
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些帮助。
(参考文献:《生物心理学》(第10版),[美]Jame W.Kalat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第6版),[美]Neil R.Carlson著,苏彦捷等译;《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3版),[美]Susan Nolen-Hoeksema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美]Lauren B.Alloy,John H.Riskind,Margaret J.Manos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