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材,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穷神知化,见第79条。知化,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穷神,彻悟天地造物的奥妙。
《中庸》:“《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孝经》曰:“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又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颍封人,即颍考叔,封人,官名。英材,指郑伯。事见《春秋·郑伯克段于鄢》。锡,赐。
不弛劳,不弛而劳。厎,致。豫,安乐。《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多次设计陷害晋献公与齐姜所生的三个儿子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和夷吾,晋献公便把三个儿子分别遣送出都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代替申生成为太子,最后竟陷害申生弑父,晋献公非常愤怒,夷吾和重耳都逃亡国外,而申生却不愿意去申辩,也不愿逃亡,他说,如果自己去申辩,骊姬就会获罪,晋献公会为此伤心,自己如果逃走,晋献公又会愤怒,为了不使父亲难过,在封地自缢而亡。所谓待烹,并非实指,而是待死之义。申生死后,谥号“恭”,以表彰他对父亲的恭敬。
曾子著《孝经》,他在书中说:“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还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伯奇,后母欲立其子伯封为太子,乃谮伯奇,吉甫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
横渠先生说,懂得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很好地传述天地造物的功业,彻悟天地造物的奥妙,才能很好地发扬天地养育万物的功德。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审视自己的言行,以无愧于头顶的神明,存心养性,一刻也不懈怠。大禹厌恶美酒佳肴,顾念天地之德,而思抚育万民;颍考叔启发教育郑伯,使其成为有为之君,这是他将天地的仁德施与同胞;毫不懈怠,不辞劳苦让父亲瞽叟得到快乐,这是大舜的功德;不畏罪潜逃,甘愿赴死,这是申生对父亲的恭敬;曾子为了父母爱护自己的身体,伯奇为了顺从父亲的意志,勇于在艰苦的环境下求生。富贵福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贫贱忧戚,能使我们获得真正的成功,就像美玉需要雕琢一样。我们活着,就要遵循仁德以行事,死了,我们便是安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