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郑国虽非一统天下的霸主,却有着独特且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郑国的奠基与崛起,离不开郑桓公与郑武公这两位关键人物的殚精竭虑与果敢作为。
他们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非凡智慧与坚毅决心,在乱世中为郑国挣得一席之地,并逐步走向强大,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亦饱含可供后世汲取的经验教训。
1.西周末年的内忧外患与郑桓公的先见之明
西周晚期,周王室衰微,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外表看似威严仍在,内里却已千疮百孔。
周边戎狄部落频繁侵扰,王畿之地镐(hào)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周边屡受战火,百姓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周朝内部各诸侯势力暗流涌动,对王室权威渐生轻慢觊觎(jì yú)之心,旧有的分封秩序濒临崩塌。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周幽王叔叔,受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为郑国初代封君,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管理全国土地和户籍。
他目睹周王室江河日下,敏锐察觉到危机将至,深知若继续坐以待毙,郑国必将随周王室一同沉沦,甚至灭亡。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幽王以虢(guó)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nìng)巧善谀(yú)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周幽王以虢石父为上卿,虢石父为人奸佞,善于投机取巧地说谄媚的话讨好幽王,喜欢剥削国野臣民取利。
因此,虢石父处理国政后,国人不满频繁剥削,怨言四起。
不久,周幽王废掉妻子申后,废掉申后儿子姬宜臼(jiù)的太子之位,另立褒姒为王后,以与褒姒生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公然破坏宗法制,严重动摇王室权威,各诸侯更加轻视幽王,四方戎狄也对周王室虎视眈眈。
在这蠢蠢欲乱、岌岌可危的局势下,郑桓公展现出超前的洞察力,他向太史伯请教:郑国可向何处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太史伯向桓公分析天下形势,指出:
“北晋将强,东齐将兴,南楚将旺,西秦将崛起,这四处都不可去,若去,只会被晋、齐、楚、秦吞并。唯独雒(luò)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雒邑(洛阳)东部,处于中原腹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周边诸侯国势力相对均衡,尚未形成一家独大、将吞群弱的局面,很有发展空间。
郑桓公斟酌再三,毅然采纳其建议,开始着手实施东迁计划。
他利用自己在周王室的权位,巧妙周旋,征得幽王同意后,暗中派儿子姬掘突,既率军队,又携重金,向东威逼利诱东虢国和郐(kuài)国国君屈服,将郑国的部分财产、百姓与军队逐步向东迁移,寄放于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泗水镇)、郐(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南)两国之间,史称桓公寄孥(nú)。
同时,郑桓公还命儿子姬掘突娶了郐国贵族之女叔妘(yún),以此拉近了郑国与郐国的关系。
东虢、郐两国国君,既畏惧郑桓公的权势,又迫于姬掘突的武力威胁,还贪图郑国送的重金和联姻,于是两国国君各借给姬掘突五座城池。
姬掘突将郑国以上财产、百姓、军队分散到暂借的十座城池中。
此举,为郑国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桓公东迁寄孥,这一决策看似与虎谋皮,看似冒险,实则是在绝境中开辟新生机,此举看似送羊入虎口,却体现出郑桓公对大势和所迁之地的精准判断,也体现出桓公不被眼前短暂安稳所迷惑,敢于舍弃既有根基,去远方探寻新机遇的非凡魄力和超强行动力。
2.郑桓公舍身取义与郑国东迁的波折
然而,局势恶化的速度,远超想象。
当既得利益者,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后,其反击,有可能比受到的损害,强十倍百倍!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申侯怒,与缯(zēng)、西夷犬戎攻幽王。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不久,申侯得知女儿、外孙被废的遭遇,家族利益严重受损的他勃然大怒!
为了给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军进攻幽王,他们攻入镐京,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覆灭,一时间天下大乱。
当时,郑桓公身为幽王近臣,在这场变故中秉持忠义,为护幽王,力战身死。
他的牺牲,虽看似壮志未酬身先死,却为郑国赢得了良好声誉,为子孙提供了优质的人脉积累。
桓公死后,其子姬掘突,在西部郑国军民的支持下,继承君位,是为郑武公。
掘突,寄托着桓公的期望,桓公希望儿子将来能像掘进土地一样,为郑国打下坚实的基业,再突飞猛进、四面扩张、将郑国发展强大。
武公接过父亲未竟的事业后,第一件事,就是为父报仇。
当时,犬戎将周朝镐京及附近劫掠一空。
为拯危救难,郑武公与秦国、晋国、卫国国君一起率军英勇奋战,将犬戎军击败赶走,既报了父仇,又夺回镐京。
犬戎败走后,四国国君共同拥立幽王之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再次东侵,毅然决定东迁雒阳,而郑武公为了巩固东部郑国的利益,也毅然率西部郑国的军民,随从东迁。
此时,东迁之路布满荆棘:幽王弟弟姬余臣被众诸侯拥立为天子,是为周携王。携王堵着平王的东迁之路,且号召各地诸侯,称周平王杀父自立,不忠不孝,不值得效忠。
周平王无奈,只能在四国军队的联合拥护下,从陕西过黄河进入山西,再从山西南渡黄河进入雒邑,而郑武公也将西部郑国的军民,带领到东部郑国。
东迁后,凭借赶走犬戎、拥立平王、护从东迁的功劳,姬掘突,被平王任命为卿士。
此时的东虢、郐两国国君,虽收留郑国寄孥,但随着桓公的去世、西部郑国的缺失、郑武公的年轻可欺,遂对郑国心存忌惮,暗中掣(chè)肘阻挠武公。
武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一方面以父亲为国捐躯的大义名分,在周室旧臣与诸侯间奔波游走,争取内外的道义支持;
另一方面,郑武公招兵买马、整军经武,训练出了一支精锐之师。
《诗经-郑风-羔裘》赞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描绘的正是郑人对郑武公坚毅勇武品质的敬仰。
那么,郑武公拥兵自重、磨刀霍霍,究竟意欲何为呢?
三、郑武公的开疆拓土与强国策略
公元前769年,郐国国君向郑武公索要借出的五个城邑。
面对既得城池的即将失去,郑武公并没惊慌,而是通过妻子叔妘了解清楚郐国各级文武重臣后,竟公然声称郐国文武重臣为获得郑国的高官厚禄,愿意做内应,帮助郑国攻灭郐国。
为此,郑武公特地制造出一个与郐国文武重臣结盟祭天、歃(shà)血盟誓的虚假现场,并故意将郐国文武投效武公、意欲灭郐的假盟书暗中宣扬出去。
不久,郐国国君得到假盟书后,怒不可遏,他立刻将假盟书上的郐国文武重臣杀掉。
听闻郐国朝堂经历血雨腥风、无人可用后,郑武公趁机挥军进攻郐国,郐国国君因无亲信重臣可用,遂无法有效组织军队对抗郑军。
于是,郑武公率军轻而易举攻占郐国都城岩邑(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镇),灭亡郐国;
公元前767年,郑武公以东虢国可能暗中投靠周携王,意欲进攻雒邑为由,建议周平王向东巡视东虢国,若东虢国恭顺就纳为己用,若东虢国悖(bèi)逆就灭之。
周平王为确保与周携王对抗时东方无忧,遂采纳武公建议,不过鉴于周王军事实力较弱,单独去东虢国可能凶多吉少。
于是,郑武公自告奋勇,声称愿率军和周平王一起巡视东虢国。
东虢国国君听说周天子来巡视,赶忙率文武众臣迎接天子。
见东虢国君臣毫无防备,周平王本打算抚慰东虢国君臣,再将他们收为己用。
然而,郑武公却突然大声疾呼,称东虢国暗中勾结姬余臣,意欲进攻周天子,实属罪大恶极、人神共愤!
言罢,郑武公便率军猛攻,攻占东虢国都城制邑(今河南省荥阳市泗水镇),灭亡东虢国;
周平王一见自己被武公当猴耍了,立刻表示不满,并猜疑武公野心勃勃居心不良。
郑武公为安抚平王、抚顺众意,遂将原东虢国制邑以西的大片土地,让给周平王。
周平王眼见有利可得,也就心领神会,没再苛责郑武公。
随后,郑武公连续攻占鄢(yān)、蔽、补、丹、弢(tāo)、依、莘(shēn)、历等八个城邑,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元前763年,郑武公很想灭掉胡国(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可又不想付出太大代价,于是他又想出了一个计谋,并立即付诸实施。
计策之初,郑武公先将女儿嫁给了胡国国君,如此,郑国和胡国成为翁婿之国,关系看似亲密了很多;
后来,在一次会议中,郑武公向群臣宣布:“我想对外用兵,可我们现在可以进攻哪个国家呢?”
郑国大夫关其思,邀功进言道:“可以进攻胡国。”
郑武公一听,勃然大怒道:“混账!胡国是我女婿的国,是我子侄的兄弟之国,我国跟胡国,是应该互帮互助的。可你竟然说我们可以进攻胡国,你想干什么?是想离间我和胡国女婿的关系吗?我绝不会进攻胡国,所以先杀了你这个挑拨离间之人!”
说罢,郑武公不由分说,就将关其思拉出去杀了。
不久,此消息被武公刻意传播到胡国,胡国国君一听郑武公竟杀掉自己大夫,也要“善待”胡国,顿时感觉老丈人厚道靠谱。
于是,胡国国君不再对郑武公心存警惕,也不再在郑、胡国境布设军事防线。
眼见胡国防备松懈、国君颟顸(mān hān),郑武公赶紧操练兵马、整备战车,准备出征。
准备万全后,郑武公驾驶战车,带领郑国军队,突袭胡国。
胡国军队猝不及防,在混乱中不知所措,郑国军队得以趁乱长驱直入,俘虏胡国国君和武公之女,胡国上下遂全部投降。
如此,胡国被郑武公轻松攻灭……
综上,武公凭借威望与实力、智慧与谋略,软硬兼施、奇正相佐、智武并进,相继灭掉郐、东虢、胡等十余个小国,彻底在雒阳东部站稳脚跟,将郑国新都定于新郑,完成东迁大业,郑国自此开启新篇章。
郑武公不仅善于把握时机开疆拓土,在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上也颇有建树。他深知,欲使郑国长久昌盛,仅凭武力征服远远不够,还需全方位提升国力。
经济上,郑武公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井田制改良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如在溱(zhēn)水、洧(wěi)水流域筑堤修渠,保障农田灌溉,使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仓廪(lǐn)渐实。
同时,郑武公利用新都新郑交通便利、地处中原商路枢纽等优势,大力扶持商业发展,降低商税,吸引四方商人往来,一时间新郑成为繁华商贸中心,郑商足迹遍布诸侯各国,郑国从中收税,为国家积累大量财富。
军事上,除强化军队训练、持续更新装备外,武公创立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令国人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如此既保证郑国农业生产不受较大影响,又能迅速集结兵力应对外敌。
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军队,熟悉本地山川地形,作战勇猛且灵活多变,在与周边诸侯冲突中屡占上风,令他国不敢轻易来犯。
政治层面,武公打破传统世卿世禄制局限,大胆启用贤能之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才,皆可入朝为官。
像祭(zhài)足、颍考叔等名臣,便是在武公开明用人政策下崭露头角,为郑国朝堂注入新鲜活力,使得政令通达,决策高效,国家治理井井有条。
文化领域,郑武公倡导包容并蓄之风。郑国地处中原,四方文化在此交融汇聚,武公鼓励民众吸收不同文化精华、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赢,如此形成独具特色的郑地文化。
《诗经-郑风》中诸多诗篇展现出郑地开放浪漫、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风民俗,文化繁荣不仅凝聚民心,还提升郑国在诸侯间的软实力与吸引力。
郑武公在位期间,郑国从初立东土的艰难求存,逐步走向兴盛强大,为后续庄公小霸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郑国由弱变强历程:从郑桓公及时洞察潜在危机、提前东迁布局,到郑武公开疆拓土、全方位建设郑国,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人的心血智慧。
他们父子两代,身处乱世,却能把握时机,精准决策,迅速行动: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舍弃旧有权势去开拓新局,又有智武合一的战略战术,不断开疆拓土壮大国家,还有脚踏实地、辛勤建设、夯实根基的务实精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力,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四、郑国初期发展经验,对后世的启示:将事业做大做强的经验教训
郑国崛起之路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启示,无论于治国安邦还是个人创业发展,都如熠熠明灯照亮今人前路:
其一,敏锐洞察大势是迈向成功的起点。
郑桓公在西周末世身居高位,明明可以安享荣华富贵,可他却能透过表面繁华看到深层危机,果断决策东迁,这种对宏观形势的精准解读眼光和当机立断迅速行动能力,至关重要。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商业竞争、职场拼搏,如同古代诸侯纷争,唯有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政策风向,提前预判危机与机遇,迅速决断,雷厉风行,才能在浪潮中找准航向,避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随安而亡。
其二,勇于舍弃,敢于冒险,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
郑桓公勇于舍弃经营已久的郑地西部根基,派儿子带着大部分财富、人口远赴陌生东土;郑武公在敌强我弱时,敢于挑战虢、郐等国权威,纵横捭阖,反客为主,这种冒险精神令人钦佩。
今人创业途中,难免遇到瓶颈、挑战或困难,若一味守成、消极保守,恐难突破现状、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因此,适时放弃舒适区,投入未知领域,虽有风险,但大胆创新、巧用机遇,也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如诸多科技企业,放弃成熟却渐趋没落的传统业务,转型新兴技术研发,方得持续健康发展。
其三,重视人才,建立良性用人之道,决定发展高度。
郑武公不拘一格用人才,持续不断提拔优质人才,为郑国开疆拓土、建设国家,持续注入各种活力,方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进而持续增强郑国实力。
如今的企业间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因此,广纳贤才、人尽其用,搭建多元人才协同做事梯队,赋予充分信任权力,方能激发人才团队创造力,连续攻克难关。
国家、组织如此,团队项目合作亦遵循此理,项目成员各展所长,见贤思齐,精诚合作,方能互利共赢、成就卓越。
其四,全方位发展,是事业长期稳固的根基。
郑国兴盛并非靠单一因素,经济富足、军事强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各方面相辅相成,才形成了郑国能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理,现代企业若仅聚焦产品,忽视管理、质检、营销、售后服务、企业文化塑造,极易导致诸多方面恶性循环发展,直至日渐衰弱、后劲不足、资金链断裂、清算破产。
个人成长亦如此,外在形象、身体健康程度、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知识储备需协同提升、共同变强,方能在职场、人生舞台站稳脚跟、战胜强敌、大放异彩。
其五,坚韧不拔奋斗与灵活随机应变兼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郑武公面对内忧外患,能沉着冷静,依形势见机施策,有外患就开疆拓土攻灭敌国,有内忧就积极建设富民强国,正是靠坚韧不拔的奋斗与灵活的随机应变,才能从容解决各种内忧外患,不断强大郑国。
人生之路从不平坦,困难挫折如影随形,拥有坚定信念,遇顺不骄,遇挫不馁(něi),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策略,随机应变、坚韧不拔地解决内忧、处理外患,是战胜困难、成就事业的必备素养。
郑国数十年兴衰荣辱,郑桓公、郑武公等先辈们的拼搏奋进,已镌刻在历史长卷。他们的故事跨越时空,持续给予后世人以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警示后人在逐梦路上提前洞察局势、审慎抉择、砥砺前行,用智慧、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向着事业巅峰勇毅攀登。
参考文献:
《史记》-司马迁著;
《公羊传》-公羊高著;
《清华简》;
《竹书纪年》;
《韩非子 说难第十二》-韩非著;
《国语》-左丘明著;
《春秋争霸300年》-任超著;
《春秋战国真有趣》-龙镇著;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烽武野著;
《正再读春秋·伯业》-杨正再著;
《春秋可以这么读:小霸不过三》-韩佐昌著;
百度百科-郑桓公、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