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冬天,北京城弥漫着绝望的气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地上清军被日军追着打,连祖宗龙兴之地辽东都丢了大半。
就在这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一个德国人的名字突然成了朝堂上下的“救命稻草”——他就是汉纳根,北洋水师的前军事顾问。
这位高鼻梁的洋大人拍着胸脯说:“给我钱,我能练出10万新式陆军,保准把日本人打回去!”
这事儿听着像天方夜谭,但当时的李鸿章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要知道,清军那会儿的战斗力简直没法看:淮军士兵扛着鸟铳大刀,军官们还在练“刀枪不入”的气功,碰上日军的速射炮和步枪,简直就是送人头。
汉纳根的计划一抛出来,简直是给昏昏沉沉的清政府来了记耳光——原来打仗还能这么玩?
一个敢想,一群不敢接的盘
汉纳根的“强军蓝图”在当时看来确实够“硬核”。
他说要练的新军,每个师团都得有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士兵得精挑细选,身高不够、体能不行的一律不要;
每天按西方标准训练,从队列操练到枪炮瞄准,全由洋教官手把手教;连后勤都得学洋人,士兵吃罐头、穿皮鞋,受伤了有战地医院。
最关键的是规模——一口气要练10万人,差不多相当于当时清军主力的一半。
可这计划刚一上报,就被泼了冷水。
户部尚书一算账,差点没晕过去:10万新军光军装武器就得花几百万两,每年军饷、训练费更是要数千万两白银。
要知道,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也就8000万两,还得给北洋水师还债、支付战争赔款,哪还有闲钱搞这个?
有人嘲讽说:“汉纳根怕是不知道咱国库比脸都干净吧?”
更要命的是,这计划戳痛了不少人的利益。
那些一辈子靠旧式军队吃饭的督抚将军们,一听要让洋人教头抢饭碗,立马跳出来反对。
荣禄就私下说:“让洋人掌了兵权,将来咱们还能睡得着觉?”地方督抚也不乐意,他们担心朝廷把新军兵权收走,自己手里的兵就成了摆设。
于是各种谣言满天飞,有人说汉纳根是日本间谍,故意骗朝廷钱;有人说新军练出来会造反,比日本人还危险。
从10万到3000,梦想碎成渣
李鸿章本来想力推这个计划,可他自己在甲午战争中已经焦头烂额,北洋系的家底都快赔光了,说话根本没分量。
光绪皇帝倒是年轻气盛,觉得这计划能救国,可他手里没实权,老娘慈禧太后一心想着怎么保住权力,对这种“花钱不讨好”的事压根没兴趣。
就这样吵了几个月,汉纳根的10万新军计划被砍得只剩个零头。
朝廷最后拍板:先练一支“定武军”试试水,规模3000人,地点选在天津小站,经费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几十万两。
汉纳根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的雄心壮志泡汤了,没多久就心灰意冷地离开了中国。
谁也没想到,这个缩水版的计划居然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1895年,一个叫袁世凯的小官接盘了定武军。这哥们是个“人精”,知道光靠洋人不行,得把军队变成自己的势力。
他把小站新军扩编到7000人,虽然规模不大,但完全按汉纳根的思路来:士兵穿统一的灰军装,按德国操典训练,炮兵用克虏伯炮,步兵配曼利夏步枪。
更重要的是,他让亲信担任各级军官,把军队打造成“袁家军”,这支部队后来就成了北洋军阀的家底。
强军梦的死穴:光练军队不改革
现在回头看,汉纳根的计划失败一点都不冤。
他只看到了清军装备和训练的落后,却没明白清末军事改革的死穴在哪儿。
当时的清政府就像个浑身是病的老人,光换身新衣服根本没用,得治五脏六腑的毛病。
首先是钱的问题。
编练新军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可清政府连税收都收不上来——关税被列强控制,地方督抚把钱揣自己腰包,朝廷只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
没有钱,别说买枪炮,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强军就是空谈。
然后是人的问题。
汉纳根想靠洋人当军官,可朝廷怕军权旁落;想培养中国军官,可当时全国都没几所军事学堂,科举出身的文人根本不懂近代军事。
袁世凯后来搞小站练兵,特意办了随营学堂,才勉强培养出一批自己人,这恰恰是汉纳根没考虑到的。
最关键的是政治体制。
旧式军队之所以腐朽,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体制的僵化。
军官靠关系上位,士兵被当奴隶使唤,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可汉纳根的计划完全没提改革军制,更别说触动皇权了,最后练出来的军队要么被旧势力同化,要么变成私人武装,就像后来的北洋军阀那样。
历史没给清政府第二次机会
汉纳根的洋兵计划虽然成了泡影,但它像一声警钟,敲醒了那些还活在天朝上国梦里的人。
此后清政府总算明白,靠老一套打不了仗,于是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湖北新军、南洋新军陆续搞起来,这些军队后来都用上了新式武器,采用了西方编制。
可历史没给清政府太多时间。
1911年,正是汉纳根计划启发下编练的新军,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那些穿着西式军装、受过近代军事训练的士兵,最终推翻了曾经寄予厚望的清王朝。
这大概是当年提出强军计划的汉纳根和支持他的李鸿章都没想到的结局。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清政府真的咬牙练出10万新军,结局会不一样吗?
恐怕很难。没有财政改革、人才培养和政治体制的配套,再厉害的军队也只是空中楼阁。
汉纳根的计划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清末改革的尴尬:想学西方的技术,又怕丢了自己的权力;
想保住统治,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
这样的改革,注定只能造出“小站新军”这样的畸形产物,而救不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从10万强军梦到小站练兵的几千人,清末军事改革的这段往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买几杆枪、练几支军队那么简单,得有打破旧格局的勇气,更得有配套改革的智慧。
可惜,这两样东西,清末的统治者一样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