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国纷争

      人类,在地球之上已经生存数亿年,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已经演化成纸醉金迷的文明社会。

      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的本质就是贪婪,原始文明的茹毛饮血的弱肉强食,贪婪是为了生存,生存就会起了纷争,争夺食物、争夺地盘,为了统一,就形成了部落,从始一个个大小部落易地而起。

      黄帝与炎帝的战争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神农氏与斧燧氏的战争…….

      一幕幕纷争,无非都是都是人性的贪婪所致,争地盘扩张势力、争权力唯我独尊、争金钱为我所欲,争人口为我所驱。

      夏朝的甘之战,夏启废除选举制,实行王朝世袭制,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部落首领有扈氏不满夏启,起兵反叛。

      夏末,夏桀暴虐,商汤起兵讨伐夏国,随后在鸣条之战中尽消夏朝精锐,夏桀身死,夏朝覆亡,商汤建商,成为天下共主,但家天下之制仍然保持继续。

      商末、商纣无道,武王伐纣,周武王率联军兵力10万与商军大战牧野,商军大败,商纣自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出朝歌,鹿台自焚,武王建周,由部落联盟改为分封诸侯,“分封诸侯,以藩屏周”,周室成为天下共主,周王称为“天子”,但家天下之制仍然保持。

      西周灭亡后,平王东渡,洛阳建国,称为东周,但东周之时,周天子势弱,犹如一颗原本璀璨夺目的明珠,蒙尘而变得暗淡无光。此时,各诸侯国乘势而起,前期各方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为春秋五霸。

      更甚者,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更前往洛阳觐见周天子之时,询问周室九鼎,意欲将周室九鼎移于楚,九鼎为扬、荆、梁、徐、豫、雍、青、兖、冀,意为天下九州,楚庄王问鼎,意不在鼎,而在于天下。

      五霸衰弱后,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相继争霸中原,称为春秋霸主。

      春秋之后,为战国,战国的混乱比春秋更甚,春秋有五霸,而战国有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大小战争无日无之,最后嬴政横空出世。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伟大的秦王嬴政建立了举世无双的秦王朝,但盛极必衰,可惜二世而亡。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暴政,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刘邦和项羽这两颗起义军的新星,在众起义军中,犹为璀璨夺目,尤其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羽,十分耀眼,凭着力能扛鼎之势,万夫莫敌之勇,名震天下,脱颖而出,攻破咸阳后,自号“西楚霸王”,以天下之主自居,更列土分封十八王,一时间成为天下霸主。而当时的沛公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忌惮刘邦势力,将刘邦势力赶至西蜀,并派前秦降将章邯为首的三秦王把守出蜀栈道,张良避免项羽怀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也逃蜀投向刘邦,封汉军大元帅,统领全部汉军出蜀,发动三秦之战,从而扭转局势,与楚项羽平分秋色。

      楚项羽穷兵黩武、残暴嗜杀早已大失民心,坑杀二十万秦兵,入咸阳,尽杀嬴氏一族、掘始皇陵墓,烧阿房宫,杀子婴、暗杀义帝,尽失天下民心,相反刘邦,进咸阳后,只做一事,尽废秦法,立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者论罪”,此之乃“约法三章”,大得秦民之心,效果显而立见。

      人性本恶,天道轮回,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胶着之际,刘邦表面跟项羽与广武山议和,以东属楚,以西属汉,两分天下,永不相犯。而另一方面命韩信、英布和彭越练兵,在项羽东归路途截击,击其暮归,刘邦的出尔反尔,在垓下成功攻灭项羽,霸王一路悲歌,最终单人匹马尽杀数十汉军,英雄末路,乌江自刎。

      刘邦建立大汉,但心防开国功臣夺权谋反,登基后,大刀阔斧地尽杀开国功臣,通过所谓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巩固刘汉的天下,先杀开国大将韩信、英布、彭越次之,开国功臣尽被刘邦一一翦除,可惜祸起萧墙,翦除异姓王不但不能巩固汉家天下,相反萧蔷之内更有大祸。

      刘邦死后,其妻吕雉把持大汉朝政,违反刘邦的“白马之盟”的天下誓约,大肆分封吕家族人为异姓诸侯王,遭到刘家和功臣派不满,以齐王刘肥一族朱虚侯刘章和代王刘恒为首的率先起兵反抗诸吕,平定诸吕之乱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派,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开启盛极一时的“文景之治”。

      大汉经历一轮文治之后,一颗璀璨的帝星横空出世,此人名为刘彻,为西汉武帝,他上台之后,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北方的匈奴展开数十年的汉匈战争,兼并并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名将霍去病更封狼居胥。

      汉武帝的野心,他的穷兵黩武,虽然能够令到大汉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张,成为东西亚、甚至当时世界上最强帝国之一,其次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国内的大汉百姓,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时全国3000万总人口,汉匈战争期间人口锐减一半,晚年发布《轮台诏》,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罪己诏,此后,大汉的扩张停止了脚步,转为内治,武帝死后,其后的昭帝、宣帝开启了“昭宣中兴”。汉宣帝实行“王霸之道杂而用之”,大汉帝国的强大已达到前所未有顶峰。

      宣帝死后,元成哀平,强大的大汉遭到王莽篡位覆灭,赤眉绿林起义,其后天下大乱。

      刘氏汉家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刘氏宗族刘秀在天下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主,再造大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不但再造大汉,更使这个混乱不堪的天下再次统一起来,结束了西汉末年的军阀纷争。

      但好景不长,东汉在经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将近百年荣光之后,潜伏了两个的致命毒瘤开始慢慢地侵蚀这个“百岁巨人”。

      外戚和宦祸。

      外戚攻击宦官,宦官攻击外戚,连场杀戮,喋血朝堂。

      东汉这个巨人最后死在这两颗毒瘤手上,毒瘤爆发,引发席卷天下的黄巾起义。

      而送葬和埋葬这个“巨人”的是一对曹家父子,送葬的是叫曹操,而埋葬的叫曹丕。

      当时东汉末天下大乱,“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方霸主,其间有以称汉皇后裔刘玄德和称霸江东的孙氏一族,后来成为中原三方政权:中原曹魏、益州刘汉和江东孙吴,他们前期名为“扶汉”,名为维护汉室正统,实则各怀野心。

      曹魏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但权力实则与汉帝无异,与天子共乘驾辇,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不再掩盖野心,索性将汉献帝“禅位”于他,成为皇帝。

      蜀汉的刘备,虽然口说维护汉室正统,但曹丕篡汉后,并没拥护东汉皇帝后裔为帝,而是自己是登基成为皇帝。

      江东的孙氏,在经历孙坚、孙策两父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继承者孙权接手这个政权已经十分稳固,当时文有丞相张昭,武有大都督周瑜,共同辅助,已为一方霸主,当时孙权上称汉臣,赤壁之战后,称吴王,但称帝野心已慢慢形成,其年号“黄武”,当时曹丕年号为“黄初”,刘备年号为“章武”,细心发现,孙权的年号的奇妙之处,称吴王八年后,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将“黄武”年号,改为“黄龙”,昭示自己成为皇帝。

      “鹬蚌相争,渔翁获利”,司马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乱世的局面。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权臣大将军曹爽,从此,曹魏政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司马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权势比父亲更甚。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皇帝曹芳,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继续执掌军政大权。

      司马昭更是个阴谋家,其想篡位的野心更是昭然若揭,皇帝曹髦不甘心成为司马昭的傀儡,于是联络宗室大臣,暗中招兵买马,目的就是想夺回大权,杀司马昭。可惜秘密泄露,当时司马昭已经豢养死士3000,朝中更豢养成济等人的死党,当街杀皇帝曹髦,之后尽杀曹魏宗室,至此,曹氏已经再无力夺回司马氏手中的大权。

      司马氏虽然统一三国乱世,但太康之治的十年辉光也耗尽了这个皇朝的一切运气,华夏大地从此再堕入一个黑暗的深渊之中。

      司马氏内乱的八王之乱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虽然成功诛灭外戚贾氏一族,但引发更为严重的“五胡乱华”。

      百余年的五胡乱华,北方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人肉皆作口粮,人皆易子而食。

      当时南北对峙,中原地区,犹如这个巨大的斗兽场,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攻击,轮番割据,每隔两三年就政权更迭。哪怕某个政权好不容易稳定了几年,内部又会因贪婪、权力争夺等原因重新陷入内乱。

      其间,东晋名将刘裕在大权在握之后,尽杀司马一族,建立刘宋,打算兴兵北伐中原,最后还是终究梦一场。最后由鲜卑族的拓跋焘扫除群胡,统一了北方。

      天下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数十年后,在北方的北魏,出现了一位影响其后天下的人,杨坚。

      杨坚是上天的天选之子,在纷争动乱的南北朝时代,荡平天下一切的分裂势力,灭北齐、平南陈,将一个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到南北对峙的130多年的大分裂时期,重归一统,杨坚建立的隋王朝,令到华夏大地焕发一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杨坚的继承人杨广,虽然得位不正,但雄心壮志,年号“大业”,立正要做一位功盖秦皇汉武的一代雄主,营东都洛阳,修大运河,攻灭吐谷浑,三击突厥,三巡张掖,令到隋王朝强大达到顶峰。数年后,盛极而衰,他所做的“大业”不但不能令到这个王朝再创盛世,而且更把这个中原大地带进了一个动荡纷争的时代。

      强大一时的隋王朝最终还是跟前者秦嬴一样,二世而亡,皇帝杨广在逃亡江都的途中,死于权臣宇文化及的谋杀。

      隋末天下的动荡不安,天下再次出现大分裂时期。

      太原的李家,乘势而起,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领兵扫平中原群雄。其中,李世民可谓是天生的军事天才,他带领的李唐军队可谓所向披靡,灭宇文氏、杀窦建德,进攻洛阳,收复长安,为大唐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立下赫赫战功。

      大唐的建立,在此令到纷争的时代重归一统,长期的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渴求十分迫切 。

      一场李唐皇室的内乱突然发生,天策府的禁军突然将整个太极宫重重包围,玄武门宫门紧锁,四周都包围着弓箭手和士兵,此人的目的是要谋朝篡位,杀害当朝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基为帝,重掌天下大局,他别无选择,但只能用剑走偏锋的办法,来达到他的个人目的。

      此人就是当朝皇帝李渊次子,李世民,封爵秦王兼天策上将,他为李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基本上说,李唐的江山差不多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是李渊登基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且还遭到父亲、兄弟的猜忌,远贬西北,但是李世民是心怀天下,他有一股雄心壮志,他要掌控一切,就只能武装夺权,一场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重新改变了这个天下。

      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他的文治武功将李唐这个帝国推向顶峰,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天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其后的高宗,为扩张李唐的领土,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到李唐的领土达到最大。

      高宗死后,李唐的后两代皇帝中宗和睿宗皆是无能之君,依然强大的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红妆时代,在武则天的手上继续发光发热,这个女人改变了历史上皇帝都是男人的传统,她毅然在太极宫上登基为帝,成为一代女皇,她改“唐”为“周”,依然继续这个皇朝的强盛,甚至推向另外一个顶峰。

      开天盛世,为李唐最后的荣光,其开创者为武则天的孙儿李隆基。

      李隆基的成就不亚于他的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他结束了李唐的红妆时代,诛杀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等意图成为第二女皇的女人,成功将军政大权重回李家手中,他登基后,重用姚崇、宋璟等名臣,励精图治,“开元盛世”被称为唐朝极盛之世。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开元盛世的极盛,可谓是物阜民丰,天下康宁。

      盛极必衰,伟大的大唐,终于迎来了他的转折点。晚年的唐玄宗觉得天下大定,百姓已经安居乐业,天下也已经无事安定,他把他的事业渐渐放下,宠信妃子杨玉环,杨贵妃的得宠,带动其一家人在朝中得势,特别其兄,一代奸臣杨国忠。

      唐玄宗不理国政,终日与杨贵妃在后宫厮混,杨国忠当政,大唐国事日非,他贪赃枉法,迫害忠良,排除异己,甚至克扣边疆军饷,全国军民早已对杨国忠恨之入骨,整个李唐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开始逐渐激化。

      阶级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

      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一个大胖子搅动天下大乱,从此大唐盛世不再。

      这个大胖子叫安禄山,是唐朝的范阳、平卢和河东三地的节度使,他发动属下的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因此他们二人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其后,安史叛军长驱直进,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潼关失守,安史叛军长驱直进。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太子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封大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其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谋杀夺位,死于非命。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被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唐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也重蹈安禄山的复辙,也遭其子史朝义谋杀,内部离心离德,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唐这次的纷争,影响十分深远。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其次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

      其后,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原本强盛的大唐,如今变得内忧外患。

      外,边疆不稳,突厥和吐蕃连年进犯,大唐大国天威不再,国内藩镇割据,诸军阀不听中央调令,内有宦官专权,唐代宗李豫是唐朝第一个由宦官扶持上位的皇帝,其后的宪宗李纯、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怡、懿宗李漼、僖宗李儇和昭宗李晔皆由宦官扶持下登基。

      大唐的宦官,从唐德宗开始全部都是手握军权,而且可以主掌皇帝的废立生杀,干预朝政。

      唐德宗死后,其子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实行永贞革新,试图收回宦官的兵权。结果唐顺宗在位仅半年,就被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退位,让位于子唐宪宗,史称“永贞内禅”。此后的唐朝皇帝除唐末帝外,皆为宦官拥立。永贞内禅使得宦官的权力第一次超越皇权,开启了宦官废立皇帝的祸根。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宦官陈弘志谋杀唐宪宗,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宦官拥立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唐穆宗终日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一切政务皆有宦官把持,皇权架空,年仅30岁而亡。

      此后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玩乐程度比他的父亲更加疯狂,而朝政任由权宦王守澄把持,826年宦官刘克明趁李湛酒醉更衣,将其杀死,年仅17岁。

      其后的文宗、武宗皆由宦官所立所杀。

      唐朝已经国事日非,藩镇割据混战,加速唐朝的灭亡,此时以朱温、李茂贞为代表的藩镇势力已经坐大,朱温听闻昭宗李晔被关后,将实行政变的宦官们全部暗杀,903年朱温攻进长安,将宫中所有宦官杀掉。

      至此困惑中晚唐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但是昭宗李晔也完全落入了朱温之手,并于904年被朱温谋杀。继位的唐哀帝李柷于907年被朱温鸩杀,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再次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纷争不休的时期,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在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公元907年,朱温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唐僖宗拜为宣武军节度使,遂而成为唐末最大的藩镇割据势力,随后,朱温谋杀唐昭宗,又逼迫其子唐哀帝禅位于自己后,篡唐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梁太祖,自此,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08年,以复兴唐朝为名的晋王李克用,因拒不承认朱温的帝位,双方便在潞州爆发大战,此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率军,大败后粱军,战后,朱温感叹道,生子当如李存勖,

      公元910年,李存勖又在柏乡大败后梁军,战后,朱温的精锐兵力损失惨重,梁朝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912年,后梁太祖朱温的次子朱友珪,因不满朱温欲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便买通禁军将领将父亲朱温弑杀,终年61岁。在位5年,事后,朱友珪自立为帝,是为后梁废帝,朱友珪篡位称帝后,引起了朱温其他儿子的不满。

      公元913年,朱温第三子朱友贞,联合不满朱友珪的老将,发动政变,冲入皇宫,朱友珪逃走不成,便命部下冯廷谔将自己杀死,年仅29岁,事后,朱友贞自立为帝,史称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致使在梁晋争霸战中胜少败多。

      公元923年,以复兴唐朝为名的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他仍沿用唐做国号,是为后唐庄宗,同年,李存勖对后梁发动全面进攻,此战,后梁军大败,后梁末帝朱友贞,在唐军攻入都城前夕,命亲信皇甫麟将自己杀死,年仅36岁,在位10年,同时,享国十六年的后梁随之灭亡。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又灭亡了前蜀政权,然而,李存勖虽然很会打天下,却不懂治天下,更不懂抚恤士兵,以至各将领对其离心离德。

      公元926年,后唐大将皇甫晖在魏州发动叛乱,李存勖随即派,父亲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前往讨伐,不料,李嗣源在女婿石敬瑭的建议下,与叛军合流,回师攻打李存勖,李存勖随即决定,亲征李嗣源,但在出发前,李存勖宠臣郭从谦,发动兵变,打进了皇宫,李存勖在混战中,中箭而死,时年42岁,在位3年,同年,李嗣源攻入洛阳杀尽叛臣后称帝,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杀贪腐、褒廉吏、关心百姓疾苦,使得后唐社会逐渐稳定,但李嗣源在晚年姑息藩镇,从而导致了,养子李从珂和女婿石敬瑭坐大。

      公元933年,在位7年的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终年67岁,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后唐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为了削弱李从珂和石敬瑭节度使的实力,便对节度使进行调任,但此举激起了李从珂的叛变。

      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起兵攻入洛阳,后唐闵帝李从厚,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后,送给李从珂杀害,年仅20岁,同年,李从珂自立为帝,是为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又成了他最大的威胁。

      公元936年,李从珂为了削弱石敬等兵权,便将其调任至郓州,石敬瑭素有谋反之意,当然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听从部下桑维翰的建议,向辽国割地称臣,借兵叛变,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晋高祖。

      公元93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在辽军的帮助下,攻入唐都洛阳,在位两年的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死,终年52岁,自此,享国14年的后唐灭亡,战后,石敬瑭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并称比他小11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然而,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他的亲信刘知远得知后大为愤怒,这也为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公元942年,在位5年的后晋高祖石敬瑭病逝,终年51岁,同年,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少帝,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即位后,因不肯向辽国称臣,以至惹怒了辽太宗耶律德光。

      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起倾国之师,南征后晋,此战,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辽国,致使辽军攻入后晋都城开封,在位5年的后晋少帝石重贵被迫投降,自此,享国10年的后晋灭亡,同时,辽太宗占领后晋后,到处烧杀抢掠,从而激起了后晋百姓的反抗,辽太宗无力镇压,只得率军北返,但却在途中病逝,同年,石敬瑭的亲信刘知远以中原无主为由,在郭威的协助下称帝,建国为汉,史称后汉,汉高祖。

      公元948年,在位仅一年的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享年54岁,其子刘承祐即位,是为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因猜忌重臣郭威,便派人诛杀郭威,郭威得知后,不得已起兵反叛。

      公元950年,郭威率军攻破后汉都城开封,后汉隐帝刘承祐,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害,年仅20岁,自此,立国仅3年的后汉灭亡,次年,郭威进入开封后,正式称帝,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减免徭役、打击腐败、整顿军纪,使后周迅速强盛起来,为后周世宗柴荣和北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954年,在位3年的后周太祖郭威病逝,终年51岁,由于郭威的儿子们,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所以只能由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代神武英主,他在位期间,在赵匡胤的辅佐下,西败后蜀、南摧南唐、北破辽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后周的疆域。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辽朝时突然患病,在班师回都后,柴荣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同年,在位6年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有39岁,其子7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等人辅政。

      公元960年,辽国和北汉联合攻打后周,而宰相范质等人,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当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在率军回师开封后,赵匡胤胁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自己,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同年,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宋太祖,自此,享国10年的后周灭亡,而存在53年的五代结束,历史进入了北宋时期。

      当时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率军攻打辽国,大军路过陈桥驿,被其弟赵光义和赵普等人把事先准备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黄袍就是皇帝所穿的龙袍,然后军中将领一致朝向赵匡胤山呼万岁,拥立为帝。然后赵匡胤宣布不杀周恭帝和皇太后,优待柴氏一族,随之一路进京,秋毫无犯。

      但赵匡胤登基后,生怕手下将领会用同样“黄袍加身”的方法对待其他人,于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诸将领的兵权,将军权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中。

      赵匡胤这个办法成功令到两宋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重文抑武,武将没有军权,文官当政,文官的权利比武将很大,甚至可以驾驭武将,导致整个两宋,军事力量较为薄弱,奸臣频出。

      北宋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崛起,北方的辽、金,西北的西夏、蒙古,南方的大理,频繁交战。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

      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订立“海上之盟”,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

      灭辽后,金国转而大举南下进攻北宋,尽管朝中有李纲和种师道等爱国将领的守御,但朝中以蔡京为首的奸臣不断向宋徽宗进谗言佞语,此时金军兵锋已达开封城下,懦弱的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自己却当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

      宋徽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为郭京作祟,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与诸将破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随行的李若水抱着钦宗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完颜宗翰初时想招降李若水,过了几天看看无效,就随便让手下处理他。李若水骂不绝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金人将开封洗劫一空,缴获了大量财物:绢五千四百万疋、大物段子一千五百万疋、金三百万锭、银八百万锭以及不计其数的珍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同年,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大将宗泽、岳飞的保护下南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他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称行在。在此期间,他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抵抗金军和伪齐,一面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负责对金媾和,最终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同年,削诸将兵权,并杀岳飞,此后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

      其继承人宋孝宗,锐意进取,平反岳飞冤案,启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宋金之间的和平状态。此后,他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

      公元1162年,一代天骄铁木真横空出世,他在1204年统一蒙古诸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汗位,建立大蒙古国,对外灭亡西夏、西辽和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黑海海滨。

      铁木真死后,其子孙忽必烈继承其意志,开展天下的统一战争,元宪宗其间,经略漠南,远征西南灭大理,攻南宋。

      元宪宗蒙哥死于南宋钓鱼城,忽必烈率军回蒙古与兄弟阿里不哥争夺皇位,忽必烈成功争位,忽必烈登基,成为蒙古国大汗,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确立大蒙古国第一个年号“中统”。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大蒙古国的国号为“大元”从此成为大元皇帝。

      公元1268年,忽必烈发起南下灭宋之战,1268年元世祖发起元灭宋之战,首先派刘整与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史称襄樊之战。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颜率军顺汉水南下长江,目标建康。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芜湖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然而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张世杰与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江西、福建与广东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隔年3月,张弘范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海军,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忽必烈统一全国,但南宋皇族和遗臣南逃,他们先后拥立了几位皇帝继续抗元。直至1288年元朝在凌霄城把南宋余部消灭,此为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辉煌的军事成就,但颇伤元气,令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加上其晚年派元军两度东征日本以及再度讨伐越南均告失利,民生困苦,内部斗争严峻,埋下元朝衰退的伏笔。

      困扰中晚期元朝一个最大问题是皇位继承问题,元朝的纷争前期为萧墙之内。

      元朝建立后,对于军事和政权虽然都有所改革,但对于权利的掌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家天下的形态。

      具体表现为:皇权独尊、臣僚奴化、宗亲分家、家臣执政。”而忽必烈在位时期,在中原士人的帮助下,推行“汉法”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蒙古的某些制度也得到了相对的保留,但是这些汉化制度的改变,让蒙古的旧贵族们产生了不满。

      因此“汉法”与“旧俗”之间的战争,自此贯穿了整个元朝的发展始终。 

      先是窝阔台系与拖雷系的争位你死我活,然后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之位。

      再到元朝建立后,又发生了海都、乃颜的之叛,造成伊利汗国、钦察汗国的独立分裂。

      从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到1333年元顺帝即位,这四十年间,元朝先后更换了十位皇帝,而每一个皇帝的更换,都有一番剧烈的争斗。

      比如公元1320年,英宗硕德八剌与叔父争夺皇位, 虽然最后他夺得了胜利,但只过了3年时间,他就死于兵变之中。在其死去的同一年七月,也孙铁木儿泰定帝即位,其在位五年,于1328年死去,在其去世至1333年,这五年期间,元朝一共换了五个皇帝。

      其中少帝、翼献景孝皇帝和冲圣嗣孝皇帝在位的时间最长还不足半年。可见这五年来皇位争夺的激烈。

      而混乱的开始不仅仅是围绕皇权的争夺,同时也是权臣之间斗争的开始。

      如:至治三年八月,御史大夫铁失勾结诸王亲贵,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于上都之南15公里的南坡刺杀丞相拜住和英宗,史称“南坡之变。”

      继承人纷争问题犹如一个恶性毒瘤,一直附在元朝身上,一直到死亡。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至正十一年四月(️公元1351年),元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韩山童和刘福通等白莲教教众散播流言,意图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元廷统治,“独眼石人”就是韩山童和刘福通事先埋于河滩之上的“把戏”。

      至正十一年五月初,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这次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官府的围剿,韩山童牺牲。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江苏徐州)。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一举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廷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被红巾军击败。接着,红巾军占领亳州(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项城(今河南项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九月,克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又克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人数已达十余万。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见 :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録》卷二十八 陶在记述了江阴地方“大姓”许晋父子组织义军配合官军对抗红巾军身死的事件以及杭州胡仲斌招募“恶少年”以“赤心护国、担杀红巾”为号而欲作乱被其叔告发到官的事件后,引用了这首扶乩诗,并说明“此扶乩语,验之今日果然”,似乎是在描述元末各种恶势力互相乱杀的情况)”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属安徽)的芝麻李部、南阳(今属河南)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北方红巾军从至正十五年(1355年) 开始主动出击。二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今今属安徽),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政权。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任丞相。

      此时,郭子兴部的朱元璋崭露头角,突围而起。不久,红巾军因为各路将领互相争权夺利而分裂。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脱离义军,自立门户,朱元璋的军纪十分严明,不扰民滋事,不掳掠妇女,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深得民心。

      此后,朱元璋实力大增,当时军中都奉韩林儿为小明王,但朱元璋本不受韩林儿节制,但考虑到韩宋实力强盛,可以要助其威势,无奈要以龙凤纪年来号令军中。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建国后,诸开国功臣开始逐渐骄横跋扈,甚至贪赃枉法,“贪污”两字触动朱元璋的敏感神经,于是,朱元璋决定大举肃贪,其实朱元璋名为“肃贪”,实则大举诛杀开国功臣,巩固其朱家的中央集权。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因太子朱标去世,为保证皇太孙朱允炆以后顺利继位,赐死宋国公冯胜。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1年),以谋反罪诛杀凉国公蓝玉,诛连一万五千人。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罪名诛杀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和荥阳侯郑遇春。

      空印案,朱元璋诛杀官员数千人。

      郭桓案,朱元璋诛杀官员三万余人。

      一幕幕的血腥大清洗,朱元璋以铁腕手段肃贪,加强中央集权。清除功臣派后,朱元璋以分封之制分封诸子,确保大明江山牢牢把握在朱家人手中,朱家的天下要朱家人守护,而且分封诸王,也可以制约功勋权贵。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他与朱元璋的“洪武”相反,重视文治,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听从齐泰、黄子澄之计,大举对诸王削藩,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先后被废,其后便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下手。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句话是当时的人对朱元璋两个儿子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的评价,可见这两人的实力有多强。

      与此同时,中央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这场大明的“南北战争”历时四年,朱允炆于宫中大火中下落不明,据闻削发为僧,逃亡宫外或自焚而死。同年,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取“天下永世康乐”之意,朱棣是为明太宗,嘉靖皇帝改为明成祖。

      朱棣果然流着朱元璋的血液,杀人手段跟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尽杀大批不肯依附的建文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文臣先后被残杀,方孝孺更被创造“诛十族”的“创举”,死者共873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在大肆诛杀之外,当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祖下狱,后释放并削其爵位。辉祖死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朱棣所嫉恨,其状元的身份被革去。

      朱棣稳固政权后,设置内阁、完善文官制度,恢复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制度,并设置东厂,厂卫制度由此确立,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以元朝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落成,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其后的仁宗和宣宗开创了大明盛世“仁宣之治”,使到明朝的国力达到巅峰,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

      盛世之下另有隐患,一场“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盛世大局。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他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太子哄得难离他半步。朱祁镇即帝位后,便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英宗对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王振擅权,为明朝的结下一个大毒瘤,宦官干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寻衅发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明廷由于多年军备废弛,军队不堪一击,瓦剌军很快就越过边塞,引起明廷一片混乱。王振为邀功讨宠,不顾军力疲惫,粮草不足,竟怂恿英宗集结五十万军队御驾亲征。结果明军出征仅一个月,大军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为乱军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后,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 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政治上他广开言路,招贤纳士,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军事上,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对戍军的控制权原来由贵族和宫廷宦官分掌;戍军中的每个营完全自主,分别受训,并各由它自己的战地将领统率。但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以求功赏。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之后废代宗为郕王,并且逮捕处死于谦。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

      数场大乱之后,明朝进入了一个稍微安定的时期,明孝宗的“弘治中兴”为这个国家带来一丝曙光。

      但是这个“巨人”仍然有两颗毒瘤依附在他的身上:宦官专权和党争。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皇帝受到来自外朝文官集团(包括带兵武将)的威胁,另一个是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前一个因素决定皇帝重用宦官的权利有多大,他感觉到来自文官的威胁越大,就越有可能提拔宦官,让他们去制约外朝群臣。后一个因素决定宦官干政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就算皇帝极力想提拔宦官,但如果文官集团足够强大,就能挫败皇帝的努力。

      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宠信,权势益炽,跋扈不可制,

      宪宗皇帝汪直专权,武宗皇帝刘瑾专权,熹宗皇帝魏忠贤专权…….宦官得皇帝许可管理明朝的禁军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宪宗时期更建立西厂,所领缇骑数倍于东厂,势力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逮捕朝臣,有时先下狱而后奏闻,有时旋执旋释,竟不奏闻。屡兴大狱,激化了朝臣与宦官的矛盾。宦官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许多官僚认他为义父干爷。他凭借厂卫广布侦卒,陷害百姓。并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兴大狱,杀东林党人。自称九千岁,下有 5 虎、5 彪、10 狗等徒子徒孙,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了顶峰。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王振家藏金银 60 余库,刘瑾家有黄金 24 万锭又 57800两。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宦官的权势滔天,文官集团实力也不断壮大,在朝堂之上形成各个朋党集团,互相攻讦,至死方休,特别是东林党,它的影响直到明亡甚至到南明。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东林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其后,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合称“齐楚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昆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与东林党人相互攻击。在这些党派中,以浙党势力最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

      无论是在政治问题上,还是在军事问题上,都争论不休。开始是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明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即光宗),郑贵妃生子常洵(即福王),朱常洛为长。但神宗宠爱郑妃,欲立朱常洵,乃迁延不立太子。内阁大学士王锡爵、沈一贯、方从哲等先后依违其间。东林党人上书反对,各党派又群起反对东林。于是有“国本”之争、三王并封之争、福王就国之争、“三案”之争、“李三才入阁”之争,东林党与它的反对派在立太子问题上展开了长达 20余年的争论。最后,神宗终于立常洛为太子,勋戚郑氏的权势受到一定的压抑。但东林党推李三才为相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熹宗天启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最初,东林党人叶向高、邹元标、杨涟、赵南星等人得到执政的机会,浙、昆、宣各党派一度受到排斥。为时不久,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魏忠贤是司礼秉笔太监,又提督东厂,爪牙有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朝廷内外,“遍置死党”,从而把持朝纲,为所欲为。东林党人激烈反对“阉党”掌权。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被锦衣缇骑逮捕。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也被捕处死。东林党受挫。崇祯帝继位,捕杀阉党。南明福王政权下,东林党人与阉孽的斗争仍在继续。如“复社”与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

      明末的朝廷内上乌烟瘴气,互相斗争而喋血连场,在外也不平静,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

      当时严苛的税收和土地兼并,天灾连年,明廷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阶级矛盾越演越烈。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全陕响应;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在远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少数民族女真政权正慢慢崛起。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两万八旗劲旅,以所谓“七大恨”誓师征明。分兵为二,左四旗攻取东州、马根单;努尔哈赤与满族诸王率右四旗精锐部队取抚顺。

      明廷震惊,决心北征,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联军,号称47万大军,以杨镐为主帅,分四路大军,合兵攻击后金,最后被努尔哈赤一一击败,明军四路丧师,明朝对后金从进攻变为防守。

      朝廷内党争不断,国内民变四起,国外后金的不断的攻城略地,慢慢地耗死了这个“百岁巨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亡,明朝灭亡。

      同年,清军在明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定鼎北京。

      开启明亡清兴的历史。

      清军虽然统一全国,但是前期的铁腕手段,导致全国各地奋起反抗,“十日不封刀,抬尸八十万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顿时令到清朝的统治局势不稳。

      康熙上台后,立刻下令改革,减轻赋税,天下永不加赋,整顿吏治,瞬间稳定了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其后,康熙为统一全国,先后灭三藩,攻台湾,驱赶沙俄,划定西抵巴尔喀什湖,东至库页岛,西到广西、云南和西藏,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的全国版图。

      康熙死后,其子雍正即位,雍正的治国手段跟其父康熙相比更为铁腕,他针对全国的情况,废除贱籍制度、实行了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此外,他还推行了耗羡归公,建立了养廉银制度,并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这些措施整顿了财政,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并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其子乾隆,重视国家边疆安全,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成功巩固国家边疆,扩大了国家版图,经过多次征战,如平定准噶尔、回部等战役,将新疆、西藏等地纳入中国版图。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的经营和努力,最后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朝盛世“康乾盛世”,但是皇朝表面一片繁荣景象,实则太平之下危机重重。

      乾隆的穷奢极欲和好大喜功,导致这个皇朝迅速走向下坡,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越来越激化,乾隆末年,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至嘉庆元年(1796年)底平定。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爆发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嘉庆即位后,嘉庆皇帝虽然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肃纲纪,诛杀大贪官和珅,罢黜和囚禁和珅死党福长安等人,广开言路,褒奢崇俭,但朝中贪污问题依然严重。

      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去世,第四子奕詝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1851年,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改称“天京”。太平天国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为革命宗旨。太平天国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行历法,制定经济制度,制造钱币,印刷书籍等。 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俄国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六岁的幼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186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的清军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 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1862年到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被称为洋务派的奕訢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 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选定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慈禧独揽大权。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訢一切差使,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失去藩属国朝鲜。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1898年,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发动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最后遭到袁世凯的出卖而失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变法前后只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984年,孙文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同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了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1907年,清廷预备开始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派新军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兵。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中向革命军施压,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中国皇朝史从史前夏商周,最后到明清结束,一幕幕的纷争,有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也有展现出人性的虚伪,一个帝国的崛起到衰落,都离不开人性的本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是一家之天下,以全天下之资,供一家之天下,家天下之制,最后被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所灭亡,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天下之本,所有的封建王朝,前期能以民为本,所以构建出一幕幕的繁华盛世,后期忘民之苦,所以就慢慢为人民所覆。

      人民想要的是和平安定,而不是要动乱纷争。

      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