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现代社会之“礼仪”⑵
三、从“审美”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类心灵美的表现,也是组织文化、社会文明的形象展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具有美化生活的功能,追求的是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举止、美的仪表和美的环境与秩序等等。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学习礼仪,可以更好的塑造形象、美化生活。
比如,从微观层面的“个人形象”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已有整洁的仪容、得体的仪表,这样会更令人赏心悦目。
通过学习礼仪,可以培养我们高尚的情-趣、优雅的举止和潇洒的风度。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部电影。第一部是《窈窕淑女》,是根据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的音乐歌舞剧。剧中,由奥黛丽·赫本饰演的伊丽莎白,是如何通过改变发音和语言,从而从卖花女步入上流社会的经历。而《窈窕绅士》则是由孙红雷饰演的,讲的是“如何通过改变着装,提升艺术修养,从花花公子而改变成绅士”的经历。
又比如,从中观层面的“组织形象”来说,它由组织中的每个个体形象以及组织的整体活动所构成。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公司都对员工的仪容仪表、服饰等,都有统一的规定。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也开始注重物理环境建设,注重文化品牌打造。如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徽、校训、校歌、校庆典礼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的组织形象。
再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礼仪还可以塑造“国家形象”,它是由领-导人的形象、国人的形象和国-家活动等要素构成。当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走出国门时,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W国人眼中,你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形象。
同样,国-家的重大典礼,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TAM广场每天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五年一次振奋人心的国-庆典礼和阅兵仪式,还有催人泪下的红歌演唱等,都大大提振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几个要点。
首先,礼仪是用于“交往”的。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都证明,交往是人的本性。人最害怕的,是孤独。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学习礼仪,并用于交往,就会显得特别有意义。
但是也要注意,礼仪,主要用于“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和“对外交往”。一般来说,在“初次交往”时,我们要热情有度,选择的话题需相对谨慎。“因公交往”主要是在公务活动中,要更注重礼仪,注意对“称呼”要更为精准。
其次,礼仪在运用时要注意区分交往对象和场合。比方说,在公共场合和在私人空间,礼仪的对象要有所区分。在私人空间,热了我们可以光膀子,累了我们可以葛优瘫。但在公共场合,这样做就显得非常不礼貌。
同样,我们去ZF机关办事,最好穿上衬衣,打好领带。而到了乡村、车间,就可以穿上舒适的T恤或者工装,这样更容易拉近我们的交往对象也就是农民、工人兄弟之间的情感。所以,学习礼仪,要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变,活学活用。
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既然是约定俗成,那么就得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互相尊重。既然是行为规范,那么就不能标新立异。比如,一些人喜欢穿着奇装异服,这就不符合我们大众的行为规范。
学习礼仪,贵在实践。我们要把“知”化为“行”,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律己,来达到维护自我形象,尊重交往对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