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读书笔记39

南北朝与隋代的民歌(一)

从东晋南渡到隋代统一的这两百多年中,不管中间的朝代有了多少变迁,南北始终成着对立的局面。在这长时期内,北方的汉人大量地南移,边陲的外族大量地深入,造成种族间的长期斗争。中国固有的文化,开始当然是遭受着重大的打击,久而久之,他却能运用深厚的根基,使外族屈服同化,而得到最后的胜利,到了北魏,他们禁胡语废胡服,改汉姓,娶汉女,并且还正礼乐,立学校,做起崇经尊孔的事业来,较之南朝,反更为复古了。

表面的文化制度虽日趋于调和统一,但因经济基础的悬殊,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物质劳动生活的种种不同,南北民族的精神心理,是呈现着极其分明的两种色彩。南方的情感是柔弱的,偏于个人的享乐,北方的情感是雄壮的,偏于社会的劳动。这两种色彩,在当日的民歌里,反映得极其明显。在这一点,民间的歌谣,较之文人的作品来,是远富于地方性与社会性的。


南方的民歌

南方民众因地理物质环境的优裕,养成一种柔弱的性情与享乐的人生观。他们的余暇精神,全集中于恋爱的追逐,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歌谣里,便是《子夜歌》一类的委婉曲折的情诗。他们都是用着短小的形式,自然的音调,歌咏着男女恋爱过程中的种种情态。或写恋爱的喜悦,或写失恋的悲伤,或写幽会的情状,或写相思的心境,或写迟暮,或写别离,无不美妙自然,清丽可喜。然而他们的内容,总是千篇一律,好像人生除了恋爱以外,再没有什么可歌可咏似的,比起东汉的民歌如《战城南》、《孤儿行》一类的富于社会性的作品来,他们实在是呈现着一种不可掩饰的缺点。南方民歌的代表,一是江南的《吴歌》,一是荆楚一带的《西曲》。《吴歌》艳丽而柔弱,《西曲》浪漫而热烈。其内容虽同为男女恋爱的描写,其作风却有不同的情趣。然在其文字与表现的态度方面讲,都是很浓厚地保存着民间文学的真面目,这是很可宝贵的。


《吴歌》

《乐府诗集》说:“吴歌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歌》、《懊侬》、《读曲》,亦皆吴声歌曲也。可知吴歌极繁,包罗亦广,上所举者,《上柱》、《凤将雏》二种已佚。然尚有《神弦歌》诸曲,想也是属于吴歌的。

吴歌以《子夜》、《读曲》篇目最多,文笔最好,今各举数首,以概其余。

大子夜歌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势声出由心。

子夜歌 (共四十二首)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朝思出前门,幕思还后渚。语叹向谁道,腹中阴忆汝。擘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子夜四时歌 (共七十五首)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寝。轻衣不重彩,飚风故不凉。三伙何时过,许侬红粉妆。

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常恐秋叶零,无复连条时。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

《子夜四时歌》在文字的艺术上,比《子夜歌》更为进步,其中一定有许多是当代文人的拟作。如“果欲结金兰”一首,本为梁武帝作品,可知梁代文人之作,已有杂入在内的了。大概《子夜歌》当日风行一时,拟者颇众,故又有《子夜警歌》、《变歌》等新曲。《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又《乐府解题》说:“后人乃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他这里所说的“后人”大都是文士名流,恐怕不是出自民间的。

《子夜歌》以外,存曲最多者为《读曲歌》,共八十九首。《宋书·乐志》说:“《读曲歌》者,民间为彭城王义康所作也。”又《古今乐录》说:“《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歌䜩,只窃声读曲细吟而已。”然按其内容,全为民间言情道爱之作,与《子夜》相同。不过形式较为杂乱,修辞较为粗率,因为如此,反而更能代表民歌的本质与风趣。所谓彭城王、袁后的传说,都是一种附会。当代的乐府歌词,前人每喜以故事穿凿。如鬼歌《子夜》少帝情死种种的鬼话神谈,都是不可信的。

读曲歌

花钗芙蓉髻,双鬓如浮云。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

百花鲜,谁能怀春日,独入罗帐眠。

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这类天真浪漫的描写,热烈情感的表现,纯朴自然的作风,在古典诗人的作品里是看不到的。因了他们这种特质,一面确立着他们本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当代的诗坛,给予着清新的生命与重要的影响。我们读了这些作品,便会知道梁陈宫体文学以及小诗形体的来源了。《子夜》、《读曲》以外,还有《碧玉》、《懊侬》、《华山畿》数十篇,彼此情趣大略相同,这里不再举例了。此外有《神弦歌》十一曲十八首,大都为江南一带民间的祀神歌。曲中歌咏的神灵,男女都有,姿态美丽,心意缠绵,富于浪漫的风情,由此可知当日民间多神信仰的风俗,以及浪漫的宗教情绪。这些诗歌的作风,同古代楚民族的《九歌》很有些相像。例如:

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白石郎曲》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清溪小姑曲》

前一首用玉石翠松的背景来象征那位男神的美丽;后一首用清幽的环境,来暗示女神的贞洁。短小的章句,朴质的文字,造成高远无比的境界,真是民歌中最好的作品。


《西曲》

南方的民歌,最重要的除《吴歌》以外,便是《西曲》。《西曲》即荆楚西声。《乐府诗集》说:“《西曲歌》出于荆且荆、郢、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谓之《西曲》云。”可知《西曲》是湖北西部一带的歌谣,而以江、汉二水为主,所以在那些作品里,充满着水上船边的情调以及旅客商妇的别情。

在表情方面,较之《吴歌》要勇敢热烈,没有《吴歌》中那种特有的娇羞细腻的姿态。大概歌唱起来,在音调方面,也必有这种差别。《乐府诗集》所说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的话,想是可靠的。据《古今乐录》说《西曲》共有三十四曲,今读《乐府诗集》,当代文士们的拟作,杂在里面的颇多。如《乌夜啼》、《乌栖曲》、《估客乐》、《杨叛儿》诸曲中,很多简文帝、刘孝绰、梁武帝、梁元帝、徐陵、庾信们的作品。至于《襄阳蹋铜啼》、《白附鸠》二曲,民间原作已完全失传,只存梁武帝、沈约、吴均们的拟作,但那些无名氏的篇章,想都是出自民间的。

三洲歌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青阳度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

安东平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袴。

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篱橹折,交郎到头还。

孟珠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

石城乐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莫愁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乌夜啼

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

寻阳乐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间。

这些都是民歌中的珍品。大胆的表情,巧妙的比喻,天真的描写,活跃的表现出旅客情妇们的生活心理状态。商人重利,思妇多情,是《西曲歌》的情感基础。由这些作品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可作为这类歌谣的社会基础的。在这些民歌中,不论吴楚,他们在辞句的表现上,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欢喜用双关的隐语。以“梧子“ 双关“吾子” ,以“藕”双关“偶”,以“丝”双关“思”,以“莲”双关“怜”,以“匹”双关“配”这种表现法,也可以算是当日民歌的一种特征,在汉魏的歌谣里,是没有见过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