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我们遇到了精神上的严峻挑战,我得承认这一点。我们没有足够强健的精神力量来回应这种挑战,在不觉中,就被打败了,缴械投降了。我们失去了身份,这似乎是时间的安排,不可抗拒。——《沧浪之水》阎真
不管全世界是否在下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人类思想的光芒。
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
冯友兰先生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能够带来答案。
01 书籍内容
中国历来的思想家,都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将出世与入世结合,在理论与行动上达到统一,成为圣人。
从先秦到明清,这些思想一脉相承,最终融入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
儒
孔子所推崇的,是“忠”和“恕”,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如果说孔子推崇的是“内圣”之道,孟子则通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语将其发展为”外王“之道。
荀子告诫我们,遵礼而行就是道德。
到了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学说。
董仲舒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
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与仁义礼智信一起,组成”三纲五常“。
发迹于宋代,鼎盛于明代的新儒家,
则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最好的结合。
无论存在几个世界,人人有做圣人的潜能,只要遵从良知的指示而行。
道
”道可道,非常道。“
老庄的影响不可为不深远。
老子告诉我们,要“袭明”,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
还要“无为”,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超限度的努力。
庄子进而讲述,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讲述了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从中能够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融合,最终形成民族思想的底蕴。
02 分享理由
个人认为,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入门书。
一是冯友兰先生的讲述非常的简洁、直白和明确,不仅分析了每个派别的基本观念,还指出其中承上启下、杂糅融合以及区别异同的部分。
二是将庞大的思想体系捋顺。在阅读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有断裂的地方,从开篇的孔子一直到最后的康有为,传承千年的思想谱系跃然纸上,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03 胡适和冯友兰,我选后者
三年前,我读了胡适的同名书《中国哲学简史》。
原因很简单,当时刚读过伯特兰·罗素《哲学简史》,读的很艰难。
发现胡适这本书装帧设计都差不多,内容又是从小就学的孔孟,索性就读了。
翻了翻当年的评价,不尽人意。
当时就想着,等有机会看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再去做整合。
没想到这一下就等到了三年后。
接下来,准备去读五卷本的《中国思想通史》,希望能够弄清楚,
自己所做的每一次选择,最根本的遵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