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是推动基层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干部面临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评比多等问题,不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基层减负需坚持“真”字当头。
真减负,需真实倾听基层声音。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根源,即政绩观错位和责任心缺失。上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遏制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干部面对面、心贴心地坦诚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肺腑之言,真诚的采纳他们的建议,让基层感到被重视,深入了解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工作压力。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交流,真正掌握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有的放矢的为基层“卸担”。
真减负,需真切关注工作实效。想让基层减负有实效,就要让基层干部少开会,少填表,少玩数字游戏,给基层干部多些时间入户,多些时间办实事,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基层减负;各级领导干部少当“二传手”、多当“主攻手”,少当 “会务员”、多当“勤务员”,切实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着力提升工作实效,避免“数字政绩”和表面文章,真正把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目标,真正为基层“松绑”。
真减负,需真实赋予基层权力。基层干部工作本就千头万绪,还要随时承接上级“转发”的各种任务,乡村一级本就存在人少事多等矛盾,村干部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汇报”和“报告”上,使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白白流失,要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破解“层层打报告,事事要汇报”的难题,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底气、推进有动力,通过合理下放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管理权限,赋予基层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使基层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主力军。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在基层大有所为,真正为基层“赋能”。
基层是贯彻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减负的核心在于“真”,只有“真减”,才能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