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前几年不上班的时候都在干嘛,那时候想着不上班只是暂时的,早晚还会再去上班的,而且不上班是因为不想上班。而这两年则不同了,拿到退休证,领着退休工资,正式成了退休人士。办退休的时候,疫情还没开始,还想等小Z开学了,再找点事做。疫情到现在一点结束的迹象也没有,疫情状态下的生活成了常态,小Z入学日期一拖再拖,现在确定在家上网课至少一年,每天的一日三餐成了我的主要工作,随着这种日子一天天增加,越来越迷失,越来越没有价值感,这就是我后半辈子的生活吗?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我还没年轻过呢,就变成了中年老人了,退休人士了,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弥补年轻时候对儿子的照顾不周,现在有时间了,好好关心关心小Z和老Z,随着时间的推移,小Z老Z每天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每天只是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洗衣服搞卫生,这都是我不擅长,心里不时有怨气。看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明白情绪只有靠自己去调整,谁也帮不了自己,价值感只能自己给予,别人给不了,可要怎么做呢?我也不知道。
直到在李松蔚文章里看到“效能感”这个词,其实我也不知道“效能感”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刚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介绍: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我现在不工作,没有具体目标行为需要完成,需要的是自我价值的认同,这更是虚无缥缈,但“效能感”这个词给了我启发,特别是李松蔚对咨询者因为工作压力承受不住而辞职,在家呆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找工作又怕工作压力,一直处于这种矛盾之中给出的干预建议是:每天写半小时简历,写完删除,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工作,就是为了增加"自我效能感“。我也慢慢改变状态:
尽量每天去公司,有时间有状态有工作就干一会儿,哪怕半小时;没有状态就发会儿呆然后回家,原常经常抱怨老Z让我给他做义务工,现在还得感谢老Z,让我有这么个地方随时可去,也可不去,帮老Z做一点小事,让我感觉还保持工作的能力;
启动跑半马的目标,按照训练计划练习, 不管最后能不能报上名,能不能参加,能不能完赛,反=每天跑着,速度提高了开心,距离远了开心,跑得不舒服了沮丧,专注地跑着,只为了跑步,没有边跑边听音频,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受上,脑子也放空了很多,一直想达到而达不到的状态慢慢出现;
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叫外卖,或买成品、半成品;尽量不让自己处于边做边抱怨的状态,自己做的都是是自己选择做的,不是被逼的,即使有时会感觉被逼,这是因为自己愿意选择逼自己一下,不是被别人逼的;
不想做家务,不喜欢搞卫生,那就不做,接受自己的状态,同时做一点点改变,比如每天让餐桌保持整洁,餐厅和厨房每天晚饭后拖一遍,如果还有心情,再拉着拖地机整个家走一遍;
学习自我关怀,每天给自己煮一壶花果茶,给自己买一些东西,去户外,记录生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接受别人关怀,亲朋好友的送的东西不再抗拒,感恩并接受;学着去关怀别人,给家人买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仅仅给钱;
做事不去想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不去想难不难,烦不烦,学着专注事情本身,先做了再说。这几天尝试用电压力锅发酵,很好用很成功,做了想了很久都没动手的馒头;也尝试用电压力锅煮玉米,先试用了无水焗,失败,又改用煮饭功能,成功;做了焖面,很成功,小Z和老Z爱极,特别是小Z,吃了平时两倍的量;尝试做了海参.....每天在简书记录心情记录生活,只是写给自己,做为活着的证据,当然做为一个凡人,还是希望得到关注,得到认可;
改变从一点点做起,从家到公司地铁一站路,我的认知和习惯,一站路坐什么地铁,非紧急一定是要走路去的。昨天大太阳,就试着改变一下坐地铁,不再执着于走路,回来没有那么热,心情就会好一点,学着让生活多一些选项;
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一点点在进步,学会觉察,学着表达,试着改变。小Z的早餐自从我放下执念,基本每天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会吃,不再执着于要他吃我认为的营养餐;对老Z减少苛责和抱怨,看见他的付出,也提出对他的期待,比如每次出差回来,因为疲劳,刚回来兴奋劲一过就开始指责挑剔,这次趁他还在兴奋中,告诉他今天不要找毛病,要找明天再找哦,他说今天没毛病,地板很干净。自己一身毛病,接受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在底线以上,学着接纳。
依然烦燥着,无助者,拖延着,一点点增加“自我效能感”,生活在感知中一点点变好,对自己不能改变的,试着跟问题和平相处。就象李松蔚的一位妈妈咨询者说的“大概每个人只要活着,都有自己必须面对的困境。如果尽力了,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学会与它共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少想一些,多做一些,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