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特别推崇此词,评:“稼轩词中第一”。现在,这首词也成了入选中学课本,笔者当年在高中还背过这首词。其中“元嘉草草”常被我们拿出来戏谑,今天就来说说历史上的“元嘉草草”。
说起“元嘉草草”就得从一代枭雄——刘裕说起。
寒门将种出枭雄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小名寄奴。就是辛弃疾词中所说的“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据他说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其家族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
据东晋的权臣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东晋的京口即今镇江。镇江当年在东晋南朝时期就是王朝重要的兵源。盖其原因是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的时候,引发了中原人口的大迁徙,很多衣冠人士(中原的豪门望族)纷纷南迁到了长江以南,原来地广人稀的江东一下子挤进来这么多的人口,如何安置成了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东晋朝廷恐怕流民太多不易控制,又为了安抚和联合当地以顾、陆、周、张等为代表原住民士族势力,于是划出长江以北和京口一带作为定居点,称为——侨郡,像祖逖等家族就是落户在江北,成为拱卫江南的中坚。
这些人在南北战争中因为地处前线,特殊的地理环境、战斗氛围潜移默化了人们的气质,所以居住江北淮南的人们相比于江南的民众,更加尚武和任侠。
镇江虽然地处江南,但是受到这种尚武精神的熏陶,于是就成为了东晋的一支重要的兵源之所。世代为兵、父子从军的现象比比皆是。打垮桓玄的北府兵就是镇江的子弟兵。“北府”本身就是京口镇江的代称。
篡夺了东晋江山的一代枭雄刘裕就是镇江人氏。所以辛弃疾在镇江游览北固山时才会有感而发,写下了《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当兵。自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玄的叛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南方;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因为刘裕本人就不属于当时掌权的名门望族圈子里的人,相反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往往更多的是寒门将种,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为了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行了打压士族豪强、土断整顿(土断说得简单些就是人口普查、实施土改,把依附在豪族名下的人口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自耕农,向国家交税,这样既打击了豪强,又提高了政府的收入,是古今中外提高中央政府收入时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重用寒士,振兴教育,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
可惜天不假年,称帝才两年,永初三年(422年),就在刘裕计划征伐北魏还尚未出师之际,便因病逝世 ,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未完待续)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文章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