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家的阳台
刘长琨
在我们这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区内,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室内装修的,只有杨绛先生一家。
逢年过节,领导以及亲朋好友到家里看望杨先生,往往带一些鲜花、盆景作为节日礼物。因屋里有暖气,花卉很快就开败凋谢了,十分可惜;室外有太冷,不能放到露天的阳台上养,杨先生就把花分送给邻居。封闭的阳台温度适宜花卉生长,能够保持较长的花期,因此家家户户都把阳台当做了花房。杨先生每次送花都要附带一番解释,并殷殷地向接受馈赠者表示感谢,好像不是它把美丽赠予了别人,而是别人帮了她很大的忙。我们与杨先生住对门,所以受惠最多。
我们很为杨先生拳拳爱花之心所感动,有一次问杨先生:“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先生回答得很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杨先生家的客厅也便是她的书房。屋子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平时,杨先生就坐在写字台前看书、写文章。杨先生已经百岁高龄了,仍然天天读书,笔耕不辍。写字台对面,紧靠西墙安放着两张沙发,那是专为接待客人而设的;东、北两面,靠墙整齐地摆放着书柜;南面是一溜明亮的玻璃窗,中间有门通向阳台。杨先生坐在写字台前看书或写作,疲倦了的时候,抬起头来,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蓝天。如果把阳台封起来,蓝天就被阳台的封顶遮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对面楼房的屋顶,我家就是这种情况。
听了杨先生的回答,我们不由得后悔起来。蓝天,多么珍贵!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呢?
记得有一首致友人的诗,诗人在回忆了许多值得怀念的青春往事之后,这样写道:
是不是你也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来,
望着窗外的蓝天陷入沉思?
从繁忙中抬起头来,望着蓝天沉思,这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蓝天融进了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寄托着我们的情思。可是,今天繁忙的人们,却忽视了抬头,漠然与蓝天!
杨先生的健康与长寿,也许与她热爱蓝天有关,她在仰望蓝天的时候,排遣了烦恼,调适了心境,获得了创作的灵感。那一刻,生命一定也和蓝天融为一体,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阳台也叫凉台或晾台,本是为住在楼上的人不出家门就能接触到室外的阳光与空气而设计的。当初,封阳台主要是因为住房的逼仄,为了增加一点室内空间,用来存放杂物,甚至住人,这可以理解。可是后来住房面积扩大了,够用了,却仍然把阳台封闭起来,把这么一点可以便捷地与蓝天、阳光相亲的小小空间摈弃了,这无疑是阳台功能的异化。在众多人家的阳台都盖上了彩钢窗的时候,杨先生家的阳台始终无遮无拦地裸露着,看上去似乎有点荒凉,与周围环境不大协调,但它却是一个真正的阳台,成为小区内一道迥异的风景。
同时成为风景的还有杨先生本人:坐在书房的写字台前,桌面上是一卷打开的书,或是一沓字迹密密麻麻的稿纸,头则有时侧仰着,出神地凝望着室外的蓝天。
思考:选文和原文中的杨绛先生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最欣赏杨绛女士身上的哪一点?
二、美文欣赏:
母爱的硬度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一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思考:
1.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3.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远 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可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 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思考:
1、对文章结尾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2、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选自《夜航船》)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思考:
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