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在简书的逗留时间,把本就不多的精力匀点给了阅读和画画。
先生调侃我说这是要往琴棋书画起飞啊,放心,自己啥水平自己有数,再说了体重在这儿摆着呢,飞是飞不动了,不过有钱难买我乐意,想干的事情挤着时间也要做,这倒是真得,比如日更,比如每日一画。
一跨过立秋的门,早晚的温度就下降了不少,丝丝凉意给刚刚经历盛夏酷热的大脑提供了良好的降温通风条件,我在思考后面的每日坚持应该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画画的开始,是和简友广场岛主6g选手的一个承诺,我说会坚持画上365天,可是把手里所有的存稿上传了也不过充抵个零头,后面还有三百多天,真要坚持住了,也许我的画艺会有个不小的提升吧,期待一下。
我对画画,感觉就是享受画的过程,是那种不管最后画得好看不好看,也没有准备专业的绘画工具,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喜欢临摹哪个就临摹哪个的随意。
群里的表情包可爱,友友日更里的配图楚楚动人,小林的漫画意境深远,如果触动了我的心弦,那就照着把他/她/它画下来。
然后听涂色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心里获得极大的满足,又或是摊开调色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调配心目中的颜色,看到颜料慢慢晕开去的欣喜。
在我笨手笨脚的粗加工里,好心情像漫山遍野的多色小雏菊,绽放,摇曳。
可是日更呢?我也只问耕耘,不要收获吗?
一路码字下来,每一天因为有了文字的记录都独立鲜活,随手点开哪一篇日更,平躺的记忆就立马起身复活过来,带着温度带着情绪,也许还带着那天的香气和湿度,可以鲜明地区分时间的印记。
但是这种日更似乎叫做【心情日记】更贴切,除了会查查词典确认词意或者语境,对于提升自己文字能力的帮助,好像并不明显。
因为,写写碎碎念,忙忙聊聊天,看似忙碌的简书生活只是一种社交转圈圈:遇到自己喜欢的短文会读一读点个赞,遇到不感兴趣的长篇大作或者文言文烧脑文,本能性地绕道而行,所以,每天在简书花了不少时间,欣赏了很多佳作,但是自己的水平还是原地踏步。
谁都知道,简书卧虎藏龙,高手云集,这些优秀的简友,无论是自律性还是写作风格,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怎么去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最后实打实地帮助到自己提高写作水平呢?
想起来以前学习到的“红绿灯思维”,准确地说,是“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何谓“红灯思维”?
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比如,别人提出新建议,新方法,我还没有实践就直接反驳:“你不了解情况”、“这根本不可行”。
再比如:上万字的优秀故事,我还没来得及沉浸其中,我就觉得头大要溜掉。那些历史文,脑洞文,一定枯燥看不懂,不要看了。
产生“红灯思维”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性防卫心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何谓“绿灯思维”?
是指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方法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又或者,大家都很喜欢故事的曲折离奇,为什么不跟着了解学习一下呢?文言文言简意赅,利于练习提炼精华,可以抄录汇总啊?
建立绿灯思维,需要用一种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聆听。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学习,而是用开放的学习态度,对新信息保持敏感和兴奋,不仅要仔细聆听或阅读对方的讲话/文章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思考着“我该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从“红灯思维”升级为“绿灯思维”,相当于学习思维的重生。否则只能是新知来过无痕,旧识还在更稳。
红灯停,绿灯行,小朋友都知道的交通规则,在写作提高的路上,也是一样一样的作用功效。
想要看到个人文笔的进步和提升,就必须踏出自己已经习惯或者喜欢的写作边界,多多了解和尝试自己不熟悉的,甚至比较抗拒的写作类型,以求新知的开放心态去发现写作新世界,这样的日更路,应该才会走得更远,才会有更好看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