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故事,翻开了埋藏已久的一个记忆。是关于陶行知校长那四块糖的故事。
临近期末,孩子功课的复习重担由于疫情的原因,基本已压在了家长的肩头,其实这么说也好像并不完全准确,应该说期末的家长都这样。记得去年的一则新闻,也是期末,面对孩子的复习作业,面对孩子的“无为”,整个小区,在夜深人静之中,一同见证了一位临近崩溃母亲的无奈与期望。
这段时间,天气渐热,疫情好转,家家都已不再闭窗锁户,那一声声的育儿之吼,隐隐约约,此起彼伏。每每妈妈们的一些偶遇,谈及孩子对于学习的现状,发现自家的孩子都没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有时相互间的一句歉意:“我昨晚是不是吵到你了?”“还好。”“我嚷嚷的时候,你家也能听见吧?”“还好。”然后就是相互地一笑……
今天,和爱人分享了一下“四块糖”的故事:
在陶行知在做校长时,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孩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于是及时制止,同时请这个男孩下午3点去自己的办公室。
为什么是下午3点,而不是马上呢?因为陶行知要调查一下情况,也让双方都平静一下。调查结果是,那个同学欺负一位女生,这个男孩看不过去,冲动之下就想教训一下他。
陶行知买了4颗糖装在兜里。他故意等男孩先到办公室门口,才缓步走过去。男孩战战兢兢,陶行知一见到他,就掏出了一颗糖:“这是送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说明你非常守时。”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送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停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据了解,你准备教训同学是因为他救负女生,说明你非常有正义感。”这时男孩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打人都是不对的,我以后不打人了。”这时,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你的想法太好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你走吧。
“有时,我们面对孩子,需要转换一下角度,如果批评有用,那还用得着反复批评吗?”
“这个故事我知道。这个方法用过了,没用。说清楚抓紧时间写完作业,后面的时间,你爱玩什么玩什么。没用。换角度,换方法的鼓励,也试过了。没用。尊重他自己的决定,由他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功课,也试过了,老师都在群里点名催作业了,你儿子还一个字都没写呢。我说一句,他顶一句。我声音大了,他说影响他学习,叫我闭嘴,自己还是不写作业。我拍个桌子,他说吓着他了,能哭上10分钟,然后还是不写作业。气得我胸口直疼。你说,他怎么就跟我过不去啊?他在学校能和老师这样?那作业不早就写完了?怎么在家就这样?”
“也许,你说的那些方法,都是用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才能管用,孩子和咱们太亲了,只有最亲的人才能在你面前肆无忌惮,毫无道理可言,但他一定不会在别人面前这样,因为他知道别人不会想咱们一样爱他,所以能伤你最深的,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咱们还得继续,斗志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