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冷峻,单调,黄沙漫漫,黄色永恒。灼热的黄色中,莫高窟壁画的精美绚烂,对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而言,是锦缎繁华,是画意诗情。
“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1962年,因为在沙海中多看了那一眼,再也不能忘记你容颜,为了这份初见时的激动和震撼,上海姑娘樊锦诗,倾其半生,书写着传承的“传奇”——我要让敦煌的美丽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让美丽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是樊锦诗一时的坚定,更是她一世的初心,还是她在传承路上坚守前行的动力。
和大城市比,敦煌的生活条件自不待言。但与艰苦条件相比,至亲分离更让人痛苦。樊锦诗来敦煌工作后不久,父亲去世了。那时候她刚新婚,丈夫彭金章在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第一个孩子时,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在旁。唯一得以慰藉的是“略显暗淡的壁画和彩塑上一旦遇了光,便现出了真容。那般流光溢彩,那般绮丽绚烂,令人惊心动魄。”19年后,彭金章调来敦煌,结束十九年的两地分居,此时,樊锦诗早已从红颜少女变成了华发老人。但她知道,敦煌,像一盏心灯,迟早会照亮每一个新来者。
让美丽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是传承路上的坚守,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断探索中的科技创新。
“世人都希望莫高窟能够永存,但我们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怎样让脆弱的壁画得到永生,樊锦诗想到了科技创新。2003年,樊锦诗提案建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经过5年探讨,2008年底,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和数据库建设开始实施。2014年9月,在樊锦诗推动下,包括游客接待大厅、数字影院、球幕影院等在内的数字展示中心投用。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全景漫游体验服务开启。当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她用满头华发,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稳稳接住了文化的接力棒。
让美丽完完整整地传下去,要坚守大漠无怨无悔,需甘于奉献不忘初心,不仅仅需要一个人的守初心担使命,更是一代人又一代莫高人薪火相传。
“从常书鸿先生开始,莫高人始终有一种把这座人类文化瑰宝保护好的使命担当。”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16字“莫高精神”,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五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樊锦诗多次强调“敦煌研究院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一定要把老一辈莫高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代人故去,又一代人老去,后来者仍在前赴后继……丝路漫漫,“敦煌人”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