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佳苗的那本悬疑经典《告白》让我惊为天人,所以在看这本《母性》的时候,我一直带着警觉,期待着在母亲和女儿的双视角叙述中会发生一些反转和叙述性诡计。但是直到最后,一切貌似都按照剧情在循规蹈矩地慢慢推进。凑佳苗依然是大师,这部小说的绝妙在于“谜底不在谜面上",细思极恐之感会慢慢发酵。
故事主人公留美,有着完美的原生家庭,母亲温柔且耐心地溺爱着她。而留美更是极度依恋母亲,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得到母亲的夸赞,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让母亲点头称赞。一种近似畸形的迷恋,让留美选择母亲欣赏的田所先生作为丈夫,并且为了延续母亲的血脉,而选择生下女儿清佳。留美希望“她能成为和我一样,受他人喜欢的孩子”。于是,清佳在母亲和外婆的悉心教导下,也成为了一个处处完美的孩子,有礼貌,有爱心,总是知道问题的完美答案。
这种包裹在“爱"中的讨好型人格,似乎也无伤大雅。清佳也明白”我的存在在母亲描绘的名为幸福的画作中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只是个小点缀”,所以她更加卖力地让母亲开心。
这种微妙的平衡,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一场泥石流冲入家中,留美面临着生死选择,母亲和女儿同时压在了一个柜子下面,该救谁?留美毫不犹豫向母亲伸出手,并且说“女儿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抽搐了一下。我不敢想象被压在柜子下面恐惧至极的小小清佳,在听到母亲想要放弃自己的话语时,会如何崩塌。
但是,最终在这场灾难中活下来的是女儿请佳。“只有我知道,我用母亲的命换来了女儿的命。尽其所能地疼爱....我知道答案了"。这种极致的爱与恨,以一种撕扯的方式缠绕在这对母女之间。她们搬回了田所的家,繁重的家务,刻薄的婆婆,复杂且压抑的家庭关系,留美隐忍着付出,甚至用”感化“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混乱的家庭关系。
这种代际相传的“母性”中,没有恶,更加没有”爱“的缺失,可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真正被爱的人,也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的。留美面对自己的女儿,只是遵循母亲的教诲去做一个好母亲,“尽己所能疼爱”。这种表象的爱,让女儿有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没有母性,却无法指责其自私。但是,作为接收的那方,女儿是能感受到母亲没有发自内心地爱自己,她依然渴望拥抱,渴望认同,所以延伸出跟母亲一样的讨好型人格。
“女人并不是生了孩子后,就能自动成为母亲。母性并不是每个女人都天生具备的,即使没有母性,也照样可以生孩子。应该有不少人是在生下孩子后,母性才开始萌芽的。相反地,有些人虽然具有母性,却强烈的希望只当别人的女儿,想要受到保护,在无意识中排除了自己的母性。”
我是女儿,也是母性。这本书让我也在审视自己。我不觉自己是一个有天然“母性”的人,而是在真正成为母亲后,学着敞开自己的心,把偏爱放在这个小家伙身上。我和她之间,是相互探索着在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对方。坦白说,我知道这种“爱”的过程中会有矛盾、不安、失望,但是我相信我们都足够真挚、热烈地爱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