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无论何时何地,成熟过程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预见的顺序:第一个阶段,是分裂或者分化;第二个阶段中,各个分裂的要素重新凝聚。
成熟首先要从分裂开始。心理成熟也遵循这样的模式,它包含了各个意识要素的分化——想法、感受、冲动、价值观、喜好、意图和渴望。这些要素要先进行分化,才能被凝聚或调和。
虽然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成熟却不一定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出现。对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怎样做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可以表达我们对于他们的期望。但是,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引导,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可能会显得成熟一些,但真正促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只有独立。
真正的成熟没有替代品,也没有捷径可走。最终让孩子走向成熟的,只能是他们自己的心智。父母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帮助孩子真正地成熟,而不只是让他们看起来是个成年人。
和孩子的其他发展一样,成熟始于依恋,这种把依恋作为起点的特性,也是所有生物共有的。然而,只有当依恋需求慢慢减弱的时候,成熟才有机会出现。只有先满足依恋需求、亲密需求以及无条件依赖需求,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父母想要助力孩子的成熟,关键是要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对孩子放手,不是让他们来乞求父母的爱,而是让他们能安心栖息在爱的环境中。成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真正的独立和分离,恰好始于依赖和依恋。
家长先要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孩子才能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始自己的独立意识之旅。孩子才能因此自由、勇敢,得到发展并变得成熟。这是养育过程中父母必须明白的。
心理上的依恋饥饿和生理上的饥饿非常像。正常孩子对依恋的需求,就像对食物的需求一样,是不会消失的。作为父母,如果要把孩子从对食物的过分渴求中解放出来,不仅要负责把孩子喂饱,还要给他们一种食物充足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对后续的供给没有信心,无论他们眼前有多少食物,都会把获得食物看作当下最重要的事。对于孩子的依恋饥饿,道理也是如此。除非孩子知道自己在对父母的依恋上没有后顾之忧,否则他们是无法正常生活、成熟发展的。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意味着“这种态度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它是一种关爱,没有占有欲,不要求个人满足。它是一种氛围,只表明我关心你,而不是因为你先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了,我才去关心你。”这是优秀治疗师需要具备的品质。如果把父母比作治疗师,孩子比作客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亲子关系所需要的各种品质了。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的,内心的欲求始终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或者做出任何改变,就能得到父母的爱与理解。
父母必须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它就在那里,和孩子的表现是“好”还是“坏”无关。孩子可以发脾气、任性、抱怨、不听话或者举止粗鲁,但父母却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直被爱着的。父母必须掌握一种方法,既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又让孩子依然能感觉到爱,要让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安和最讨人厌的性格,同时又不会失去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实现这个目标,孩子需要先能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孩子一旦有了这些方面的满足,他们的大脑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非常感谢你,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了,可以让主人变成独立的个体了。我不需要一直寻找燃料,因为我知道我的油箱是满的,现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无法成熟起来,是因为他们的依恋饥饿迟迟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无法投入自我的实现中。
满足,是一种让人舒适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的先决条件,是人要具备感知脆弱的能力。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情感是封闭状态的,他们不允许自己感知脆弱,也因此无法感知满足。
因为缺失满足感,孩子会陷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无法成熟,无法超越人类的本能。长期找不到能让自己放心获取满足的人和事,孩子会变得特别沮丧,会一直依赖外界的人或事,企图从他们身上获得些许的满足。在那些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身上,我们会看到有种执念制约住了他们的成熟:得到的越多,渴望的越多。
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依赖会过渡到独立;但在接受了“无法满足”的时候,依赖也能成功过渡。
父母要给孩子同伴所不能给的:接受、看见、回应孩子的不成熟,让孩子在爱和认同中自由地做自己。只有看见,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成熟和独立。这是成年人才能做到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