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中毕业以后,就鲜少能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了。倒不是对当下生活无感,只是作为一个不算太虔诚的而又热爱喜欢写作的人而言,灵感匮乏极其难受,偶尔下笔,却又遗憾笔下所述的汉字没有灵魂,就此作罢。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过了将近四年,大学四年里,虽然偶尔有写几篇和朋友相处时的随笔,但内容也仅仅只限于此。这让我十分困惑和苦恼,以至于常常将书桌前的稿纸揉成一团,朝着面前的墙壁随手一扔,双手抱头敲打,对写作不似那么热爱的朋友见我此状,常常露出不解的神色。安慰我这又是何必,然后不屑的说道:你看看,我不写作,日子不照样过的精彩万分,地球也绕着太阳转着好好地,你何必自找无趣和不快?她讲的道理可谓半点不差,可我不是她,没法对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痛苦视若无睹。
记得大学毕业那段时间,班上笼罩着即将离别的萧条之感,很多同学在空间或者朋友圈表示不舍分离以及对时间飞逝的苍凉之感,看着那些发自肺腑的文字,它们迸发着鲜活的力量,字字敲打我的内心。按理说,故事和气氛都有了,一篇总结大学四年生活的文章也该信手拈来才对,但似乎老天很公平,让我度过了快乐而平静的生活,却剥夺了我写作的灵感和契机。以我的文笔而言,虽然写不出什么惊世大作,但小学时写日记记流水账的功底还总算没被岁月完全侵蚀,勉强能保留至今,然而,到如今,倒是连流水账也写不出来了。
一直都觉得,写作是需要时机和机缘的,如同一段感情的悄然而至,一旦抓不住,终归泣不回。知道灵感来之不易,所以但凡有些微感想,无论自己身在何处,当下在干什么,总会停下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下来,虽然只是信笔胡诌寥寥几笔,总归不能称之为文章。但,即便只有三两行,便已知足,总比没有好。随着年龄的长大,惊觉自己对写作的要求着实降低很多,以前,一股脑可以写几千字,都觉得意犹未尽,而今,有几百字便十分满意。
不知道大家伙有没有灵感缺失的时候,又是如何度过如此寂寥空虚的时光?是拜读夏目漱石幽默的长篇小说《猫》从猫的视觉看周遭的一切,还是体会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领会俄罗斯新旧社会交替各人物命运的悲歌和命中注定,抑或是感受村上春树先生的《挪威的森林》笔下的男主人公读书时代的爱情友情,跟着卢梭的《忏悔录》去体会他那精彩绝伦的一生。
拜读大作,倘若不能把自己代入时代背景之下,似乎就不能很好地体会作家笔下人物的选择和宿命,以至于至今不能明白《心》中先生为何要自杀,《追风筝的人》哈桑悲惨的一生,最终也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我虽不能接受如此苍凉之感的结局,但也惊叹,这些人物发生这一系列事情之后,给我这个寂寥的人带来的强大的震撼,足以填补因缺失灵感给我带来的不快与寂寞。
也许,我不该贪心,灵感和启发本就不该强求,虽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失落无望之际,我该再等等,再等等。在未来的日子,保持初心,享受内心的宁静,当它来时,我会迎它一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