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保护身体组织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记忆粒子可反作用于神经。人体:保护记忆的载体,大脑,人体进化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保护大脑粒子,是保护在不停运动的那一粒电子,即前面所说的记忆粒子,使得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粒子始终保持下来,而粒子的被保存,正是保证了记忆的存在和延续。所以,两者是相互相成的关系。但我们会问,为什么有些人会自杀,这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记忆之间相互影响,记忆粒子被迫触动了神经,神经开始产生逆反生理,即不利于身体。外界环境不会总是有利的,它会打破记忆的适应范围。在记忆的帮助下,人体组织不断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这也是人进化过程的外在表现,由此推理,物质的不断结合是宇宙的规律,而且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凝聚到一定程度,然后爆炸,然后再发生凝聚。
粒子在轨迹中推测到组织会受到伤害时,会在轨迹运动后,停留在某一痕迹,该痕迹是阻止该伤害的,然后自动触动相关的神经,这个自动的本能,是自然的规律。记忆粒子的自我存在才是最高形式。---本段理论,详细见思维章。
睡眠:粒子触发神经和刻录痕迹,都需要消耗电量,所以粒子的电量会越来越少,这时我们感到困,在神经的末梢,粒子开始脱离神经,这就是入睡,然后,会自动在已有痕迹之间运动,但由于粒子带电量少,而且脱离神经末梢,不会进行新的记忆痕迹刻录,所以即使粒子照常在轨迹和痕迹上游走,我们醒来也不会记得晚上粒子走过了哪些记忆,即我们不会记得做过哪些梦,但由于我们有时身体因素,或者睡眠深度不够,记忆粒子在入睡后仍然带较多的电量,导致我们醒来后仍然知道他游走过的记忆痕迹和痕迹,这就是我们说的梦。由于粒子游离的空间始终在神经末梢的范围内,所以当外界对神经产生影响足够大时,记忆粒子会随时附到该神经。在睡眠过程中,粒子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当你醒来,你的记忆粒子已经是能量饱满了。
那记忆粒子在入睡后的游走有没有规律呢,这是有的,前面说到,入睡后记忆粒子开始脱离神经或者激素的束缚,但毕竟你还是一个活体,这个脱离是有限的,即足够大的神经触碰或者激素影响是可以让你醒来的,但当程度不足够大时,这时你虽然未醒来,但他们却可以牵引记忆粒子游走,简单来说,梦是以某种生理结果为导向的故事编织,先有不明显的结局导向,比如焦虑,比如害怕,比如急尿,比如肚饿,比如性欲望,爱情亲情的渴望,比如神经触动(当激素因素不强烈时,你最近或者入睡前刚听说或看到什么),这种结局体现最近的身体需求,而梦则是根据记忆素材编织一个体现该生理结局的故事。
梦是有目的性的,和打喷嚏一样,调节体内机能,是潜意识的释放,即使从梦中惊醒也是一种调节,因为正常醒来没有记忆,所以这种状态是正式的无意识的释放。
神经受触碰后,末梢会带电,从而吸附粒子,没带电则会距离较远,由于发呆是在中间层,而记忆痕迹在底层,如果粒子没被神经吸附而又没在记忆层,这是我们说的发呆或者放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