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暖一处
我时常觉得,孤独是一个宏大的词,囊括了芸芸众生,但同时,孤独也是渺小的,只有我们个体对其感知是最深刻的。
今天,我想从我理解孤独的三个阶段来谈谈孤独是什么,而什么样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同时向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孤独这个主题的电影作品。
01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孤独就是内向性格的结果,当然我也自知这种看法是肤浅甚至不成立的。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孤独。因为他们不合群,朋友不多,活动不多,所以认定他们是孤独的。但其实,这种对孤独的理解是很表面、很肤浅、也很片面化的。
而我当初也是如此,看到性格内向、不爱交际的同学就下意识地觉得他平时生活肯定很孤独。
我自己是一个性格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对热情会克制,对冷淡会适度,不咸不淡的风格,但是身边还是性格外向的朋友居多。所以一直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人没有深入地接触和了解。
在我大一加入学校电台的时候,在一档介绍旅游景点的节目里认识了一个男生,大家都叫他老胡。
老胡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大男孩儿,一米八的个头儿,却只有将近100斤的体重,他的衣服几乎都是黑色、灰色那些不起眼的颜色,常年背着一个黑色书包。
匆匆行走在路上的时候,像一棵笔直瘦削的树在向前移动。不过,最显著的特点是光溜溜的脑袋,常年留着不超过1厘米的板寸。
老胡话不多,脸上表情也不丰富,做事小心谨慎放不开,每每在路上碰到和我们打招呼时,也是孤身一人,所以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内向且孤独。
后来随着接触和交流越来越多,老胡在我们面前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会哈哈大笑、会怼人、会卖萌……除了这些,我也发现了他性格里很多的闪光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爱干净、不计较等等。可能是学法学的缘故,他在学习上尤其刻苦努力,经常在图书馆看见他。
一来二去的,到了大二,我们早已相熟。
他说:“其实我自己本就不喜欢热闹的地方,在图书馆这种安静的地方使我感到舒适和坦然。 我也喜欢一个人吃饭、回宿舍、学习,因为身边有个人一起的话难免会互相打乱彼此的生活节奏。”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老胡其实一点都不孤独,他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有那么几个善良的好友以及维持着良好的同学关系。
虽然我们总假装嘲笑他过着老年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也十分羡慕他。
听说他在法学院成绩名列第一,听说他经常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讲话,还听说他每年都拿国家奖学金。为什么是听说呢?因为老胡呀,实在是有个十分低调的人。对于这些荣耀,他从来不会和朋友提起。
在如今浮躁的大学生活里,他的寡淡和清晰,却是不了解他的人眼中的孤独和内向。他像一位归隐且淡泊名利的诗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逍遥自乐,奈何笑他人看不穿。
至此,内向的人容易孤独这个说法在我的脑海里彻底被推翻。
02
后来,我对孤独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是:看淡一切,独自面对艰难的生活是一种孤独。
或许是一个人吃火锅餐具被收的时候;
或许是独自在异乡生病孤立无援的时候;
或许是遇到难事儿翻遍了通讯录却不知道打给谁的时候;
或许是坐地铁不敢分神生怕坐过站的时候;
或许是对着家里的猫咪诉说心事的时候;
又或许是发现你必须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能再情绪化的时候。
这些或许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因为这些事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发生过,于是就衍生出这样的说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除了你自己。
就像在一次讲座,台下的一名学生向著名导演姜文提问,“姜导,我看过你所有的电影,为什么你的电影到最后都只剩下主角一个人呢?”
姜文回答说,“你以为你最后不是一个人吗?”
我看过一部十分让人心里压抑的电影,由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主演的《Dtachment》,中文译名是《超脱》。
剧中的主角henry,是一名优秀的代课老师,来到一个新的社区学校任职。这所学校由于学生叛逆、无视纪律使得老师们备受煎熬,有的老师在服用让自己镇定的药物,有的老师抑郁,有的老师非常绝望,被学生咒骂、挑衅、无视已成为这所学校老师的家常便饭。
Henry有一句台词: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觉到,我的灵魂与我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这个世界。
看这部电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确信这就是人的最孤独状态了。对一切事物没有喜悦、没有悲伤、没有什么反应,也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就让日子这样一天天按部就班地过下去。
可是直到我去查了“孤独”这个词的意思: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的解释是这样的: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我一开始不是很理解这种字面上的意义,因为我觉得孤独不单纯属于王者,但是我错了,而这也是我理解孤独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的转折点。
我看到这种关于孤独的解释的时候,我想起了张以庆导演的一部纪录片作品《英和白》。
英是一只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久相守。
白,是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的中年女人,在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那就是英这只大熊猫。
自从英和白停止演出后,住在武汉杂技团的白几乎不外出,很少和外界交流,每天照顾着英的生活起居,给英喂奶、洗澡,带他走出笼子活动玩耍,脸上一直是平静安详的表情,偶尔在和英的互动时流露出微笑。
英大部分时间被关在一个空间足够大的铁笼子里,陪着白一起看新闻、看歌剧。
最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白每天躺在用几块木板搭成的简陋的床睡在英所在笼子的不远处。
纪录片没有任何一句的讲解,就这样静静地呈现出英和白一起生活的状态。在观看的时候,这部作品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安详。
白照顾英几十年,未婚,身边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朋友,除了平时照顾英的工作,她时常坐着或站着看着窗外发呆,尽管窗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白的人生选择其实是一种孤独的选择,就像孤独的定义一样: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孤独者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有人会羡慕白有机会和英这样的大熊猫深入接触,却没有人会愿意像白一样给予英日夜的守护和陪伴,更没有人愿意像白那样过着看起来单调乏味的生活。
但是从整部纪录片来看,白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她只要守护着英就满足了。她会在早晨五点半起来练瑜伽,会欣赏意大利歌剧,会看新闻关注时刻发生的大事,会在看春晚的时候热泪盈眶。最重要的是,照顾英、和英一起作伴就是她最乐意的事情。
白不需要别人对她生活状态的认同,更不需要外界的叨扰,在自己选择的世界里独行,感受一切自己喜欢的事物,她的生活虽寡淡却也丰盈。
孤独,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与此处。
真正孤独的人,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去某种感情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
所以电影《超脱》里的主人公他不是孤独,而是空虚,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深刻感知自己存在的渺小甚至虚无。
以及上文提到的许多的或许,其实只是人们心情偶尔的失落感、无助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最近《海上钢琴师》重新上映,我也去电影院重温了一遍。主角1900其实也是个真正孤独的人,他虽不是王者,却是个天才。
他一生在船上漂泊,由于被遗弃,不知道“母亲”为何物,害怕陆地上成千上万条的街道。
这个钢琴天才在轮船上收获了无尽的掌声和荣耀,却没有遇见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朋友,许多对他留恋的人也只是匆匆过客。
当一趟旅程结束,目的地到达,前一秒围着1900弹钢琴的乘客,后一秒就一哄而散,未曾有丝毫不舍,这个时候是1900最落寞的时刻。
不过还好,正是因为是天才,1900可以通过弹钢琴,在琴声中让自己的灵魂去往无数个他从未见过的地方,即使从未到达陆地,陆地的风景也被他欣赏玩味过了。
他的一生从未离开过大海,出生在正在大海中行驶的轮船里,死亡于在大海中央引爆的船只。
他很享受自己这一生都在与钢琴为伴,也很庆幸自己不必去经受陆地的复杂。
真正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表现,是一种他人不理解不认同而自己却能享受的状态。
所以世界上孤独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我们所感知的孤独不过是偶尔的失落、难过和无处发泄。
如果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你也将不会在意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小事,不会在意自己是否孑然一身。
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在天地里独行是他的优雅和信念,也是他最喜欢的状态。
欢迎关注我正在成长的公众号:萧萧语歇
也欢迎收听这篇文章的有声版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收听
https://www.lizhi.fm/76427532/5080918808850229254?u=2616749644563906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