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反思“交互流程”。
流程首先要保证自然、流畅,但只是自然、流畅却又显得太过普通。现下产品同质化情况非常严重,一个仅仅是自然流畅的流程很有可能意味着是“抄袭”来的,也显不出来体验设计师的能耐。但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是我们所倾力避免的,所以,是不是流程设计也就那样了,没什么可发力的地方了?
拿超市购物流程举个例子:找购物车(框)>进入超市>挑选商品>排队结账>清点装袋>付款走人,这个流程很自然通畅,几乎所有超市都这样。在伊藤洋华堂超市,也是这个流程,但,当你购买了生鲜肉类等东西时,结账时收银员会非常贴心的拿个单独的袋子放这些东西,并且还会放个冰袋在里面,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回家的路上生鲜物会不保鲜了~整个人心里暖暖的!
一个细小的差异让人感受大不同!可以说是对服务细节的关注造就的这种不同,但是,出于设计师的本能,也不禁好奇,为啥人家会想到这些细节呢?
原因,也许是对“流程”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吧。
传统意义上,超市购物的流程是客户付款走人即终结。但伊藤也许把流程的终点想象到了用户到家!所以,购物流程会从付款走人开始继续延伸:驱车(步行、骑车、公交)>到家>储藏。所以在驱车的触点上,也会努力去尝试发现有没有客户的issue可以解决。so,一个暖心的东东就出来了~好口碑也就这么来了~
同样的道理,在设计产品交互流程的时候,往用户的目的地再多考虑“一公里”,根据用户做这件事的目的,再往后看看,把触点尽量多的梳理出来,看看有没有可以解决的issue,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试着出具解决方案,如果打动了团队做出来的话,将来一定会给用户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吧!
说了那么多,拿最近的项目“服务授权工具”的主流程开个刀看看吧...
(背景:公司客服中心希望停止对盗版用户提供电话服务,所以要产品这边做一个工具,让用户填写手机号等信息进行注册(需过加密锁验证),以后就只对注册的用户提供服务,这件事叫“服务授权”)
这是现在的TSF(Touch Spot Flow)
用户的目标是“解决软件使用疑惑”,在多考虑“一公里”之后,TSF就变成了:
用户的目的是拨打客服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疑问,所以绿色部分是用户授权完成后(可能)会做的事情。
在场景化每个spot,然后梳理完issue之后,果然还是发现了一点什么~
(背景:赵萌萌是核心用户角色。市场坐席是专门接待没有授权登记过的手机号码用的。因为这个策略是刚刚上线,所以用户最常遇到的场景是先打电话,后被转入市场坐席,坐席通知用户使用服务授权工具进行授权,用户授权完成后再重新拨打400)
标红的issue是工具端上有机会帮用户解决的。
当然这个issue的整个解决方案也很有趣,忍不住贴出来:
显然offline的效力会更强,不过online部分作为辅助助攻offline也是必要的~
然后,在这个思路下改进之前的设计,原则是不破坏原需求,然后强调“福利”,上个BA吧~
总结一下:
好体验来自于对用户使用全过程的关照,而通过深耕“最后一公里”,可以助我们做出更多体验设计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