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坚信只有让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孩子才知道努力的方向。
随着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的提升,以及对育儿的重视和不断学习,也逐步产生了相反的认知:只有让孩子感觉好,孩子才会真的好。
认知的改变打开了我们行为改变的第一道门。相信很多家长产生这第一步的认知的改变,也是花了不少的时间与自己固有思想不断斗争才收获的宝贵的想法。
有了想法之后,家长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正走在这条改善之路上。为此参加了不少学习,也读了不少书。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谈到的话题是:
如何“鼓励”孩子,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自信?
1
“表扬”和“鼓励”一样吗?
第一次对“表扬”和“鼓励”产生了思考是参加了一次《正面管教》的分享之后。
简单的理解2者的区别,“表扬”重在肯定结果。“鼓励”重在肯定过程,可以激发听者的内在动力,相信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考了100分回家后。
“表扬妈妈”会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考了100分,真为你感到高兴。”
“鼓励妈妈”会说:“你考了100分,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高兴。”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表扬妈妈”关注的是100分的结果,关注的是自己的高兴的感受。“鼓励”妈妈关注的是孩子努力的过程,关注的是孩子自己高兴的感受。
所以真正的“鼓励”不仅要关注过程,还要关注感受。
2
什么是“感受”?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谈到了“感受”这个词,“感受”这个词大家都知道,真的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讲吗?
来看两个例子,测试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能准确判断什么是“感受”: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不是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如果认为自己谈的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厌烦。)
“我觉得”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以上的例子是在《非暴力沟通》中谈到的,对于“感受”这个词也是在这本书中我才有了真正的体会,也是第一次将感受和想法做了区分。
中国人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多数都是在说自己的想法,所以如何觉察我们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我们的感受(而不是想法),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3
“感受”对于“鼓励”的作用?
知道了“鼓励”是什么,知道了“感受”是什么,也知道2者之间是有联系的,那这种联系如何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呢?
问题的种子就此埋下。
直到最近读到一本书,书名是《由内而外的教养》,当读到第3章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时,让我内心激动不已,因为我找到了答案。
真正的鼓励是能真实表达对方的心理感受(不是你自己的感受),同时真实表达对方的外在行为或经历,激发对方反思自己的成就,相信可以再次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对方的自信,鼓励对方。
举个例子你的感受会更深刻:
案例:一个叫萨拉的小女孩正在完成体育课上的一个走独木桥的项目。最终萨拉小心翼翼的走完了独木桥。
“表扬老师”:萨拉你真厉害,成功的走过了独木桥,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此时小女孩内心是恐慌的,她可能已经没有勇气再走第2次了。老师只看到她的结果,没有关注她的感受和她内心挣扎的过程。)
“鼓励老师”:萨拉,我看到你小心翼翼的走完了独木桥,你做到了,你可能有些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1次,但是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此时小女孩听到了“小心翼翼”“有些害怕”这些词,这是属于她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她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即使让她再次走独木桥还是会害怕,相信她也可以尝试面对。)
“鼓励”只有在真正理解孩子感受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原动力。
作为家长,让我们一起感受孩子的感受,正视孩子的经历,和孩子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