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六年,我并非没有遇到过有“拿”别人东西习惯的学生,但是“拿”到老师头上的,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前几天,我将学生积攒的本子纸等废品卖掉,像往常一样,把所得作为班费,用来给孩子们买奖品。班里实行积分制度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是以前的小本子,红笔,水彩笔这些,似乎不再受孩子们喜爱了。于是我用这笔钱在网上购买了钢笔,消字笔,套尺等现在孩子们能用得着的东西。钢笔是最先到的,一盒六只,样式选了孩子们喜欢的变色炫彩的,还随盒赠送了六个钢笔头和六个墨囊,其中一个墨囊还是红色的。为了激励孩子们,我在班级图书架上留了一个位置,专门放这些奖品,旁边还张贴了积分兑换规则及每个奖品需要的积分数。把钢笔拿去以后,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下课的时候,好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着哪只钢笔好看,纷纷计算着自己还需要多才能兑换一支钢笔。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心里暗暗规划着,怎样把接下来的复习和孩子们的积分结合起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是过了没两天,我却傻眼了。
把钢笔拿到教室后的隔天第二节是我的课,我正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着昨天做的题目,不经意的往教室的图书架上看了一眼,竟意外发现,之前放在那里的一盒钢笔——不见了。我询问学生,他们都说从昨天就没见到那盒钢笔,以为是我拿走了,下课后我找到班里的代课老师,一一询问,竟没有一个老师拿过那盒钢笔,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钢笔,被“偷”了。
我并不愿意用“偷”这个字眼来形容我的学生,与“偷”相比,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拿”走了,只是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这个“拿”性质的不同。但是无论我承认与否,我都必须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并且努力将以后所有的可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当天下午我专门就这件事开了一个班会,表示我相信这个人只是想“看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然后讲了《伊索寓言》里《小偷和他母亲的故事》,让孩子们想象身边有一个喜欢“拿”自己东西的同学是什么感受,最后我告诉同学们,无论是谁,希望他明天早点到学校,趁着教室没人的时候把钢笔放回去。之后我还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公告,将事情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和我一起帮助孩子渡过人生中有意义的一课。
之后的两天,我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钢笔有没有被送回来,可是每次都是失望,我甚至把图书架上其他的角角落落都找遍了,但还是什么都没有。我几乎认定,钢笔是回不来了。当然,一盒钢笔而已,别说只是普通的钢笔,就是再贵重的东西,都不如一个孩子的品质重要。可是,这个孩子身上的诚实,承担的品质,就像那盒钢笔一样,“消失”了。
能不能查到是谁呢?有些难度,但并不困难。学校教室里虽然没有监控,但是楼道里有,这个孩子拿钢笔的时间肯定是自己独自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只可能是早上最早来教室的,或者中午午饭后第一个回教室的,只要查看监控,找到这两个时间独自呆在教室里的孩子,就不难找到那个人了。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把这个孩子当做“小偷”看待了,而且一旦找到,所有的一切就都藏不住了,以后他在班里该怎样自处?其他孩子异样的眼光,怎么可能不伤害他呢?
有没有其他线索呢?还是有的。在我就这件事询问学生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班里一个孩子带了一个红色的墨囊,而这种颜色的墨囊,平常孩子们都是没有的,恰巧的是,有这个墨囊的孩子是通常第一个到校的孩子,也因为这个原因,我请她负责每天用酒精给班级的桌椅消毒的事,消毒用的酒精喷壶,就在图书架放礼物地方的正上方。太多巧合,她确实很有嫌疑,可是我不能仅凭猜测,而且我不想自己带着有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所以我选择忽略这些猜测。虽然有很多遗憾,我还是打算让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却没想到在周日的深夜接到了一个孩子父亲的电话。
这位父亲证实了我的猜测,钢笔就是那个孩子“拿”的。他说,孩子做了这样的事情,他很羞愧,是自己没有教育好,我请他就这件事情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希望她以后不会再做,并明确告知孩子父亲,明天孩子把钢笔放回去,这件事情就结束了。我不知道是谁拿的钢笔,同学们也不会知道。她犯了错,学会了承担并且改正了,这就可以了。
我其实有些理解她,母亲由于精神问题,需要按时服用一些药物,父亲为了养家在外打工,又担心家里,只能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母亲,一个每天只能匆匆见几面的父亲,困难的家境,其他孩子有些不同的眼光,她虽然还不到十岁,却也能感受到一些世态冷暖,这或许也是她的脸上少见欢笑的原因吧。所以她虽然做了错误的事情,却也应该被善待,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如她一样在摸索着成长。而作为老师,其实我做的还是很不足的,我虽然交给了她知识,却忽略了她的精神成长。我明知她的家庭情况却没有主动深入的了解,用心的陪伴她。毕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需要的并不是每个学期老师帮她申请的助学金,她需要的,是老师与同学的爱与陪伴。
我不知道我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是否是最合适的。但是当钢笔重新回到图书架上,我“意外”发现并且请全班为这个勇于承担的孩子鼓掌的时候,眼角余光看到那个孩子红着脸,随着其他孩子一起鼓掌,我想,这一课,她该是记住了吧。